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7-03-27 09:03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用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发力“双一流” 聚焦高校学科建设特别报道
201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克服天气恶劣与严寒等诸多困难,成功徒步抵达南极点。至此,该校完成了对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和徒步穿越北极点、南极点,成为世界上首支由在校师生组队实现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
挑战永无止境。近年来,中国地大(武汉)一直致力于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学校进入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地球科学领域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4位教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学校在应对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的问题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要用一流的科研团队,在一流的平台上培养出一流的地球科学人才。”该校校长王焰新说。
在人才高原上构建学科高峰
在地大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该校教授李建威的时候,他正在为带队前往巴基斯坦、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矿产资源研究做准备。
1989年考入地大的李建威,如今已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成长的过程见证了地大人从扛着石头样本去国外做实验,到每年接纳上百名国外知名专家来校做实验、开展合作研究的巨变。
在李建威看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打造人才队伍,给了教师与学科共同成长的机会。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李建威就被学院安排出国深造,回国后很快又被派往澳大利亚开展合作研究近两年,“当时的院长跟我说:‘只要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用处,只管出去!’”
“创一流学科,就得有大师和大楼,而人是最根本的。”地大地球科学发展战略规划小组组长蒋少涌说。
在创建一流学科征程中,地大确定了“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国际合作”的“五位一体”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大力实施高层次及后备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地学领域构建了包含9名中科院院士、14名国家“****”入选者、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的队伍。
同时学校坚持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对专任教师实行分类评价,设置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科研型三类岗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一流平台上创一流科研成果
“首先要把平台搭建好,才能出一流成果。”李建威如此评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连续5年参加了由国际地球化学分析家联合会组织、全球近百个实验室参加的GeoPT水平测试和盲样检测,结果表明其分析测试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已然发展成为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
此外,近5年来,实验室还拿下了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495篇,承担了一批“973”“863”等重量级科研项目。
地大地球科学领域另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样成果斐然。近5年,该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一项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正逐步成为推动国际地球生物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本校学者创造施展空间的同时,也以其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着慕名前来的人才。
地大引进吴敏“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科研团队时,因才设岗,专门成立了自动化学院,供这批人才大展拳脚。如今,团队已经走出了1位“千人”、2位“杰青”、2位“长江学者”和6位博导。
作为一种清洁燃料,“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各国都在争相抢占的技术高地。地大教授程寒松领衔的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成功将氢气溶解在一种特殊液体中,实现矿泉水瓶也能装运氢气的技术。该储氢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美国能源部颁布的车用储氢材料标准。
“乐观估计,5年内,这一清洁能源有望在全球快速发展。20年内,氢能市场份额将赶超传统生物化石燃料。”据程寒松介绍,一罐80升的储氢载体所能释放的氢能可以让汽车跑500公里以上。
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是当初程寒松带着团队来到地大后,学校专门为其组建的。“学校排除万难投入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让我非常感动。”程寒松说。
把课堂开到高山大海
“每年盛夏,在周口店的山上、秭归的街头、北戴河的茂林里,总会出现这样一群人,他们皮肤黝黑、穿着朴素,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和周围的小年轻相比,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更多的痕迹。他们本可以吹着空调品香茶,可他们却放弃这种安逸,陪我们在野外探索真知。”暑期野外实习结束后,地大学生谢丑旺在实习日记里,记下了对老师的感激。
为保证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地球科学学院安排70%以上的教师奔赴各实习站点。这支队伍中不乏“杰青”等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教师,也不乏年长的老教授,50岁以上的带队教师足足有24位。
学院资深教授童金南多年坚持带本科生实习,在他看来,“大学教师,职业是培养学生,要始终把教学放到第一位”。
“不论身份、职位,只要是地学院的教师,一个聘期内至少要累计4周参与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任务,否则考核不合格。”学院院长刘勇胜介绍说,2009年、2012年地质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两获全国第一,在2016年度的UsNews和QS两大排行榜的地球科学领域排名中,地大均进入了全球前100位,这与学校脚踏实地的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除了学生,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青年教师也在实习中迅速成长。杨欢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学生到达实习基地前,教师要提前野外备课。“部分重点地质现象是2至3人的小组观察,我们在5至10次的反复讲解中对这一现象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很好,可谓教学相长。”杨欢说。
把课堂开到高山大海是地大培养一流地质人才的特色,多维度国际化育人则是其跻身“双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地大地学院计划每年拿出200万元经费,设计一整套国际育人方案,资助学生开展国际实习、学术交流、短期留学,加大聘请外教的力度,实施双语教学,培养更具国际视野的学生。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