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自加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7-05-08 09:35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厦门理工学院:自加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最近,一份榜单让厦门理工学院的师生为之振奋——
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新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报告(2017)》中显示,厦门理工学院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发展潜力排名不断靠前、进步较大,从2014年的第12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7名,作为新晋重点建设高校不逊其他重点建设高校。其中,学校在“发展战略”指标、“发展质量”指标中均位于同类高校首位。
一系列数据佐证了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的可喜发展:2016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全省第二,其中国家级以上获奖数全省第一(连续三年第一)、省部级获奖数全省第三,各级别学科竞赛获奖数均列省属本科高校第一;本科生创新活动及技能竞赛获奖数全省第三,其中国家级以上获奖数全省第二、省部级获奖数全省第四;学生发表作品数和专利数分别排名全省第二和第三;2015年,学校横向课题项目数占比全省第一,比例为55.15%;2014-2016年间,校内省部级科研平台增加了15个,增加量全省第一。此外,学校生源录取分数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增大,显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不久前由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发布的“2017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中,厦门理工学院在全国887所应用大学中排名第59位。去年,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中,厦门理工学院也成为我省3所位列名单的高校之一。
“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学校能在短短几年内有这么大的进步,很让我们欣喜,”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说道,“这些良好的评价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朝着更名为厦门理工大学,实现跻身全国100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理工类院校前100位的“双百”目标,厦门理工学院坚定前行。特别是去年,学校制定了《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实施一年以来,成果凸显:学校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实力不断增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应用特色愈加鲜明,服务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的成果不断丰富……
从内部治理结构开刀调动二级学院发展干劲
4月13日,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在同安区领导的陪同下,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陈文哲带着学校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院长罗昌智、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孟卫东、创新创业园主任苏凯新等文创和创新创业相关负责人,到这里考察调研。
当天,双方就田园生态农业综合体创意项目,古村、古厝资源活化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内容达成了合作意向。
“学院的负责人主动提出要对接服务莲花镇,用学校的资源带动新农村的整体提升和品牌建设,作为校领导,我们很乐于看到他们都‘动了起来’,愿意给他们
提供服务和保障,”陈文哲介绍道,“现在学校在莲花镇的工作组挂牌成立了,学生已经进组,两边的团队也开始动作了,项目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在陈文哲看来,近一年来,许多二级学院和老师充满主观能动性的新动作,正是源于学校综合改革的有力推动。
“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调动全校师生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创造力,”陈文哲说,“以二级学院改革为切入口,学校创新机制体制,出台了《二级学院管理实施细则》以及《职能部门权责清单》,明确校院两级权责边界,在干部管理、人事权限、财务权限上适当增加二级学院的自主权。”
学校与各二级学院签订《2016-2018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一院一策。制定自主绩效经费划拨方案,2016年度二级学院可自主安排的经费总数超过2亿元,二级学院各项教学、一般科研、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的绩效评价、绩效奖励纳入学院日常管理范畴。二级学院根据《目标管理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视完成情况予以相应绩效奖励。根据去年考核结果,学校予以二级学院追加奖励绩效600余万元,完成情况突出的部分学院获得了较高的奖励,“财随事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分配导向初步实现。
“以前经费由学校统一发放,学院内分配趋于平均,老师们‘吃大锅饭’,”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军明说,“学校综合改革、调整对二级学院的管理方式后,二级学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根据成果来划拨经费,使用起来也更合理、更灵活,明朗的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大大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让我们做事更有干劲。老师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分工,或侧重科研,或侧重教学,充分发挥专长。”
何军明同时担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是依托厦门市社科联、社科院和厦门理
工学院设立的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他说,特别是获益于去年以来学校的综合改革举措,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去年中心发布了4期共12篇《推进厦门一带一路建设》智库报告,获厦门市主要领导的批示;2015年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共获得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立项达30余项;在《经济日报》《开放导报》《亚太经济》等重要报纸、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完成《厦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专著……
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学校改革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发展,我认为发展最核心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对老师、职工、学生等不同群体,既要给动力也要给压力。”黄如欣说,除了绩效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学校治理体制、保障措施以及信息化等方面学校也实施了相应的综合改革举措,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过去的一年,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启动了省级重大教改项目“多元化构建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启动专业提升计划和课程评估计划,完成首批5个专业国家级认证、8个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8个专业群及14个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既然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就不能照搬985、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践、动手能力,如何跟现在的产业行业需求对接,通俗来讲就是让他们更接地气一些。”黄如欣表示。
对接地方产业链,厦门理工学院对校内专业进行了重新修订,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55个本
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重点对接厦门千亿产业链。
去年,由来自6个专业的27名2013级学生组成的首届厦门理工“宸鸿新干班”正式开班。携手全球触控科技巨头宸鸿科技集团,学校探索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开展校企双主体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向学校定制人才,校企携手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案等。学生不仅能到企业实操学习,还能体现企业员工身份,学习期间将可获得企业相应薪资报酬,毕业转正留任后符合一定条件的学员将获得相应奖励,还可从较高职等做起。
除了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学校还强化并推广“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闽台4+0”校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学院”及校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早在2009年厦门理工学院就设置了创新创业园区,每个学生都要修《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始终。去年底,厦门理工学院更是在原有创业园的基础上,整合了校内外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成立了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去年,新入园项目有40多个,新注册10家公司,其中2家获得天使轮千万融资。”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园主任苏凯新介绍道,园区还获得教育厅评定的福建省首批高校创新创业标准园区,成为厦门市2016年第一批市级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在学校蔚然成风,成绩斐然。去年11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由厦门理工学院选送的柒懿汉米团队研发的HyMeTek(创新型二阶段气态生物质产氢能源科技
系统)获得团队组唯一一个一等奖。学校睿路达科技团队的智慧交通大数据项目获得2016中国(厦门)“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金奖,今年3月项目成功落地银川。2017年年初,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福建省只有三所高校入选。
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促进科研成果惠及地方
去年年底,厦门理工学院通过首批应用型研发先导项目,第一期共征集来自麦克奥迪、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67项,扶持企业委托类项目6个,总投入168万元;扶持培育科研团队9个,总投入736万元。
“应用型研发先导项目对于学校师生团队提高应用开发能力,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贡献度帮助很大,”厦门理工学院产学融合发展处副处长马林介绍,“以往企业联合学校开展技术研发,在没有看到成果之前,对高校团队研发的资金支持往往不够,现在学校先‘垫付’部分资金,项目成功‘结果’后,允许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这样项目成功率更高,增强了老师与企业的‘黏度’,校企合作也更通畅、可持续。”
学校还出台了横向经费管理办法、突出科研业绩奖励办法,尽可能给老师们“松绑”,鼓励横向课题的发展;出台了“研发型教授”的评聘办法,积极探索人才评价模式和体系等。
通过打破学科平台建设原有的平均投入方式,创新学科平台建设的竞争性投入和新的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实现纵向项目、科研经费、成果奖励、专利授权、高水平论文等核心指标的新突破,盘活了校内资源,激发了师生积极性,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2016年度,厦门理工学院国家级项目合计立项达29项,相比上一年度增长45%,创历史最好成绩。此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件,比上一年度增长140%;发表SCI、EI、SSCI、A&HCI、
CSSCI等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46篇,比上一年度增长50.9%;纵向科研与平台到校经费达4000余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9.5%。在科技奖励方面,学校2016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实现了该校省部级奖励的历史性突破。校长陈文哲教授还荣获“2016年度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实现学校首次在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上的突破。
厦门理工服务地方的能力进一步凸显:2016年,学校服务地方各项指标实现快速增长,横向课题总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000万元,比2015年增长近50%。
去年年底,由厦门理工学院承担的2011年厦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厦门市电力电器公共研发检测平台”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已建成一个目前国内高校和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百万伏高压电力试验大厅,可为厦门和海西电力电器制造企业以及各类用电企业提供一流的电力设备试验服务和新产品研发支持。学校与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微电子学院;与冠捷科技共同建设全球Android系统开发中心;与宸鸿科技共建触控产品检测中心;在湖里区设立3D打印研发中心;与集美区政府共建“集美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与海沧区政府合作筹建厦门卫浴行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不止于厦门,学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服务不断深化,学校强化对龙岩地区“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地区“泉州厦理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和漳州地区“厦门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的主体作用,去年涉及的立项项目总金额就近1000万元。学校还启动了军工认证申请,与中国航天集团合作筹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2016年已经开展军工合作16项,累计到校金额近600万。
“过去一年的实践,说明我们的改革思路正确,举措是得力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比较显著的。”黄如欣表示,学校将继续自加压力,释放活力,调动全校师生积极性,齐心协力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之路迈进。(木易 徐丽麟)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