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培育区域一流学科 服务贵州大生态战略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7-05-17 10:42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贵阳学院:培育区域一流学科 服务贵州大生态战略”,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
打造区域特色重点学科
在建院之初,贵阳学院就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根据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以服务贵州生态产业与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学校转型升级的特色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学术性、应用性、创新性成果,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学院综合实力及优势学科在全省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2016年底,贵州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启动了区域内一流学科一期建设工程,明确提出要在全省选拔培育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在贵州省学位委员会近日公布的2017年普通新建本科高校一流建设培育学科项目中位列第一。
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李灿教授认为,“比较省内高校现有相对成熟的生态学学科在林业生态和喀斯特生态方面的卓越成绩,我们在经济生物资源,比如大鲵产业化支撑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学科建设立足基础科研、注重创新服务于地方生态科技和绿色产业发展,以产学研模式促进贵州省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为贵阳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支持。
“贵州省是大鲵主要原产地之一,这种珍稀动物的产业化开发能为贵州水产行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灿表示,自贵阳学院启动大鲵驯养繁殖与精深加工产学研项目以来,一方面专注于大鲵驯养繁殖、精深加工和产业链衍生方面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与地方企业合作,壮大大鲵养殖产业的同时,还带动了饵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贵州省大鲵产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行政服务职能部门等各种资源,助力贵州水产业的发展。这种产学研发展模式的蜕变,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而且使贵州省大鲵产业的规模和体量跃居全国第二。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积极响应“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时代强音,长期参与贵阳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数据监测等活动,为贵阳市绿色生态产业行业标准、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提供咨询建议或政策执行参考,助力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的肯定。
除大鲵产业科技支持体系的建设外,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组在果品加工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天然产物功能物质分析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也有研究,近三年内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贵州省中药现代化计划等项目支持,可支配科研经费达5800余万元。为贵州省“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开放胸怀广纳贤才
打造团队支撑学科发展
学科带头人李灿教授,是贵州省第九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5年入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百层次”人选,是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领衔建设了贵州省大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贵州省绿色经济产业发展。
为了使团队工作能走得更远,李灿十分重视研究团队的打造。先后从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和贵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引进30余名年轻博士加盟课题组,积极支持课题组核心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2008年批准设立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心以来,贵阳学院集中优势学科建设应用型生态科技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机制,确立了打造大生态学科的战略目标。2009年,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入选贵州省首批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013年通过验收增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短短几年时间,生态学学科陆续建立了省级学科支撑平台11个,其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工程技术中心1个,平台的建立为学科升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首席专家,李灿教授组织所在团队依托贵阳学院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联合贵州省辖区大鲵驯养繁殖企业及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了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服务贵州及其周边省份大鲵产业的技术发展。发起建设贵阳学院大学科技园,打造博雅众创空间,成为贵州省高校的第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发起建设贵州众创联盟,整合了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与要素,为贵州众创生态环境的营造,助力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
助力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学科建设是龙头,是构筑贵阳学院应用型多科性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贵阳学院校长毛有碧教授如是说。“十三五期间,贵阳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带头作用牵引作用,作为学校建设的综合、系统工程,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统筹起来,为学院强本争硕与内涵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毛校长强调贵阳学院应根据“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原则,做强一批优势学科群,服务好贵阳学院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与地方实现融合式发展。为贵州省大生态战略的推动和服务“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贡献,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贵州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作出贡献,助力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
生态学学科建设,是贵阳学院做强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的阶段性成绩。近年来,贵阳学院坚持“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原则,实现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升级发展。学院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努力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度,不断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学院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2012年以来,贵阳学院学生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中,累计2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余项、省级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且绝大多数投身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毕业生中涌现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优秀教师刘芳和象征贵州精神高地的“背篼干部”石邦等优秀校友。2016年,学院获批首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贵阳学院依据地方高层次人才紧缺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为己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2016年12月,贵阳学院仅拥有专任教师623人,博士95人。而到2017年4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668人,全日制在校生和专任教师比为15.7:1,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7.18%(正高职称14.2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1.28%(博士21.25%,含今年已通过考察签约引进的47名博士),发展速度十分喜人。专任教师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百层次”人才1人,省管专家6人、省高校哲社学术带头人8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省“千层次”人才7人。有34名教师受聘担任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兼职博导或硕导,累计联合指导、培养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129名,积累了研究生培养经验。
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累计获可支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2016年专任教师人均拥有科研经费达7万余元;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0项、地厅级奖51项,申报国家专利107件。其中2016年获批国家自科基金8项,全省地方高校中名列第一;获国家社科基金3项,全省市州高校中名列第二。
作为贵阳市市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贵阳学院主动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与地方实现“融合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阳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科学发展,朝着新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