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2024年招聘博士后人员公告
信息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 作者:admin | 时间:2024-03-07 11:51
一、学校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1979年,邓小平同志为我校亲笔题写校名。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400余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斛兵学者”“黄山学者”岗位人才200多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 年式教师团队”2个。
二、设站单位
序号 | 流动站 | 设站学院 | 设站时间 | 负责人 |
1 | 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1999年 | 訾斌 |
2 | 地质学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2003年 | 袁峰 |
3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2003年 | 夏豪杰 |
4 | 电气工程 |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 2003年 | 向念文 |
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23年 | ||
6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院 | 2003年 | 张强 |
7 | 工商管理 | 2012年 |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7年 | 周如龙 |
9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2007年 | 徐宝才 |
1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2007年 | 洪日昌 |
11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9年 | ||
12 | 软件工程 | 2012年 | ||
13 | 土木工程 |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2009年 | 王静峰 |
14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年 | 牛小侠 |
15 | 数学 | 数学学院 | 2023年 | 张莉 |
16 | 建筑学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2023年 | 宣蔚 |
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2023年 | 从怀萍 |
三、招聘条件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
4.在站期间需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岗位待遇
师资博士后 | 学科博士后 | |
招聘条件 |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 4.在站期间需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
薪酬待遇 | 年薪为24-26万元/年(含出站考核奖励),合作导师另提供不低于2万元/年的科研绩效。 | 年薪为22万元/年,合作导师另提供不低于2万元/年的科研绩效。 |
晋升空间 | 出站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青年教师,提供安家费25万元。 | 出站后符合学校师资引进条件的,可申请应聘青年教师,入职后可享受相应待遇。 |
住房保障 | 学校按照住房管理办法提供教师公寓或按照1200元/月标准提供两年租房补贴。 | |
子女入学 | 博士后子女可入读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 | |
科研支持 | 学校提供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按科研项目方式管理;高水平成果奖励按照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 |
职称申报 | 在站期间如工作业绩达到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可参加职称申报,评审指标单列。 | |
项目支持 | 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的,享受国家资助与学校薪酬双重支持,待遇升级。 | |
其他支持 |
符合《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的人才,经认定可享受相应高层次人才待遇和支持。 根据安徽省相关文件,出站博士后到安徽省各类企业工作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出站留皖补贴。 |
五、流动站简介
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博士后招聘网”
(一)机械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已有70多年的历史,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点,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于1998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同时自设环保装备及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成为机械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1991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1986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87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7年获博士学位授权并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1984开始试点招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汽车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评分为B+。
本学科直面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七十余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基地。拥有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航空结构件成形制造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安徽省汽车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先进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另外,还拥有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与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
学科积极响应制造强国、科技创新2030、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形成了多个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行业重大需求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噪声源识别与控制、摩擦学及摩擦学设计、绿色制造与智能再制造、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生物质低碳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70余项,总经费约4.2亿元;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多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20余项,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解决国家行业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及交叉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机械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摩擦学与低噪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制造系统及物联装备、真空技术与装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
梁樑教授(博导),刘志峰教授(博导),訾斌教授(博导),韩江教授(博导),黄海鸿教授(博导),祖磊教授(博导),毕传兴教授(博导),刘焜教授(博导),胡献国教授(博导),尹延国教授(博导),刘小君教授(博导),黄康教授(博导),刘明周教授(博导),翟华教授(博导),王旭迪教授(博导),王伟教授(博导),张雷教授(博导),马培勇教授(博导),徐玉福教授(博导),张永斌教授(博导),王道明教授(博导),叶家鑫教授(博导),赵萍教授(博导),李敏教授(博导),郑昌军教授(博导)。
(2)车辆领域相关方向(主要包括:车辆动力学及控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车辆设计理论及方法;智能网联车辆;车辆动力系统)
毕传兴教授(博导),刘焜教授(博导),尹延国教授(博导),石琴教授(博导),卢剑伟教授(博导),张炳力教授(博导),钱叶剑教授(博导),高才教授(博导),冯忠祥教授(博导),贺林研究员(博导),严正峰教授(博导),丁恒教授(博导),张贤文研究员(博导),刘凯教授(博导),姜康教授(博导),白先旭教授(博导),占曙光教授(博导),朱仲文教授级高工(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訾斌
联系人:董方方
电话:0551-62901326,18949866093
邮箱:fangfangdong@hfut.edu.cn
(二)地质学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03年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该站下设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沉积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科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站师资力量雄厚,各类教师40余 名,教师博士比100%,具有海外经历人数比率超过50%。含双聘两院院士2人, 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 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 人。本学科有着显著特色,在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纳米矿物材料应用等为主要切入点,已形成陆内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断裂构造与造山带动力学、中国东部岩浆作用、纳米矿物与矿物材料、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成矿预测、古生物与沉积油气地质、基岩水文地质学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间,本学科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基金项目1项,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专题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专题3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项,5年总到账经费14535万元。新增横向项目192项,包括中国五矿、铜陵有色、胜利油田等多项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合石油部门的科技项目,总到账经费5411万元。
本学科科学研究成果卓著。“十二五”期间,本学科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教学获奖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基于(凹凸棒石)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以及“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和大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校定核心论文286篇,SCI论文192篇,包括一区论文(中科院分区)13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专著16部。申请并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9项。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目前已经拥有充足的学科平台。巢湖野外实习基地为我国地质类高校在南方的野外实践中最重要的基地,通过和南京大学多年的合作和共建,于2008年成功申请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学类重点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本学科还拥有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集区立体探测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等重要学科平台。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常印佛院士(博导)、Noel White教授(博导)、周涛发教授(博导)、袁峰教授(博导)、范裕教授(博导)、张达玉教授(博导)
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徐晓春教授(博导)
变质岩石学研究方向:石永红教授(博导)
矿物学研究方向:陈天虎教授(博导)、谢巧勤(博导)
(2)地球化学专业
郑永飞院士(博导)、闫峻教授(博导)、牛漫兰教授(博导)、李龙明教授(博导)
(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
刘俊教授(博导)
(4)构造地质学专业
丁林院士(博导)、王勇生教授(博导)
(5)环境地质学专业
陈天虎教授(博导)、王进(博导)、谢巧勤(博导)、朱承驻教授(博导)、岳正波教授(博导)、崔康平教授(博导)、李如忠教授(博导)、彭书传教授(博导)、李如忠教授(博导)、孙雪菲教授(博导)、周春财教授(博导)
(6)沉积学专业
刘俊教授(博导)、张桂洁教授
(7)资源探测与信息科学专业
袁峰教授(博导)
(8)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专业
水文地质学研究方向:钱家忠教授(博导)、陈陆望教授(博导)
工程地质学研究方向:査甫生教授(博导)、谭晓慧教授(博导)、周官群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流动站负责人:袁峰
联系人:王志强
电话:18225885484
邮箱:wangzq@hfut.edu.cn
(三)仪器科学与技术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本学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最早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机械”工程博士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点。本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为我校三个全国排名进入前十的学科之一;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全国排名第八。学科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院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开发,是我国仪器领域的重要创新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6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多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博士研究生百余人,先后有33位博士后入站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现代精度理论及其应用
夏豪杰(博导),胡鹏浩教授(博导)
(2)微纳系统及测量技术
黄强先教授(博导)
(3)大尺寸与自由曲面测量技术
李维诗教授(博导)
(4)光学测量及机器视觉
卢荣胜教授(博导) ,王永红教授(博导)
(5)光纤与光电子学
余有龙教授(博导),李保生(博导)
(6)传感与成像显示
邱龙臻(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夏豪杰
联系人:陈丽娟
电话:62904629
邮箱:chenlj@hfut.edu.cn
(四)电气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学校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控制工程6个二级博士点,其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以学科为依托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等。
近5年,该学科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5项、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分布式复合能源系统与柔性输电技术
周孝信院士、李生虎教授、吴红斌教授等,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防御、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发电系统、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规划的研究。
(2)新能源利用
苏建徽教授,主要从事光伏水泵系统、光伏及风力独立发电与户用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多能互补分布式发电系统等领域研究。
张兴教授、谢震教授,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与高压变流技术的研究。
黄海宏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电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马铭遥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电能变换装置可靠性提升的相关研究。
姜卫东教授,主要从事电能质量补偿装备和特种电源方面的研究。
李贺龙教授等,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封装、(汽车、光伏、储能等)电力电子应用等研究
(3)新型电机及其控制
赵吉文教授,主要从事电机设计与控制,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故障诊断,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李红梅教授,主要从事电气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及控制、电气传动系统非线性现象的本质揭示及其控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鲍晓华教授,主要从事电机设计理论和技术、电机电磁场理论分析及计算、大型电机及高速电机的可靠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杨淑英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4)电气传动与测控技术
唐昊教授,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物联网技术研究。
都海波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储昭碧教授,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与装备的研究。
郁明教授,主要从事先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
孔慧芳教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新颖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琦教授,主要从事随机动态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网络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孙伟教授等,主要从事缺陷/故障模式识别与智能诊断、大数据融合/分析相关理论与应用、无线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
平兆武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机电系统控制研究。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李兵教授,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理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研究。
张宇娇教授,主要从事面向输变电装备虚拟设计与状态评估的多物理场数值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袁莉芬教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基础理论研究、集成电路应用理论研究以及大规模ASIC和SOC设计技术的研究。
(6)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陈维江院士、向念文教授等,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雷电防护、绝缘配合和先进输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丁立健教授,主要从事电工材料与绝缘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封装与可靠性等研究
段泽民教授,主要从事雷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向念文
联系人:黄海宏
电话:13965048577
邮箱:hhaihong741@126.com
联系人:姜卫东、程盈盈
电话:13856049419、0551-62905292
邮箱:ahjwd@163.com、zoeych@126.com
(五)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于1958年开设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在顾绳谷教授(原国际自控联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席、高校工业自动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为代表的一批人民教师建设下,1978年牵头成立安徽省自动化学会,1981 年获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和2003年先后被评为机械工业部和安徽省重点学科,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 年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电气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专职人员 52人,博士学位人员45人,包括5名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4名博士生导师。依托学科与人才优势,在智能控制理论、高性能流量计、机器人系统集成、新能源利用中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多项原创性代表性成果。牵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近三年,承担国防科研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3项。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
都海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人装备、智能控制、储能系统集成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江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随机动态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网络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陈立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储能系统能量控制与管理、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分数阶微积分等方面的研究。
平兆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机电系统控制研究。
(2)自动检测与故障诊断
黄云志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机器人协同规划与控制、连续型机器人控制、嵌入式控制器软硬件设计、电磁/电容无损检测、高性能数字式流量计等方面的研究。
郁明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电系统故障诊断、剩余寿命预测、可靠性分析、预测性维护、容错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李奇越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力系统CPS、主动配电网运行与控制、电力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3)工业控制系统与智能装备
赵吉文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机设计与控制、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故障诊断、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储昭碧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与装备的研究。
孔慧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新颖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鲍晓华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电机设计理论和技术、电机电磁场理论分析及计算、大型电机及高速电机的可靠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4)新能源系统控制技术
唐昊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随机决策与优化理论、强化学习及深度(强化)学习等智能优化与控制方法、智能电网等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谢震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大功率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控制、新能源并网发电控制研究。
孙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网络化控制、强化学习、微网控制、通信网络优化、电力工业检测与控制相关的理论与应用。
杨淑英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唐昊
联系人:都海波
电话:18156062198
邮箱:haibo.du@hfut.edu.cn
联系人:顾盼盼、程盈盈
电话:15256507531、0551-62905292
邮箱: ppgu@hfut.edu.cn、zoeych@126.com
(六)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以该学科为依托的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建有“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近年来,该学科连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3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9人,博士生导师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本学科点已出站博士后17名。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管理系统工程与决策科学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付超教授(博导),胡笑旋教授(博导),龙建成教授(博导),丁帅(博导)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刘业政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胡笑旋教授(博导),王刚教授(博导)、罗贺(博导)、
(3)工程与项目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许启发教授(博导)
(4)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
刘业政教授(博导),倪志伟教授(博导),蒋翠清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王刚教授(博导)
(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刘心报教授(博导),胡小建教授(博导),
(6)金融服务与网络金融工程
许启发教授(博导),张晨教授(博导),焦建玲教授(博导)
(7)社会管理工程
张晨教授(博导),黄志斌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强
联系人:李应
电话:13956066316
QQ:1565021099
邮箱:liying@hfut.edu.cn
(七)工商管理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本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企业管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会计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企业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工商管理学科获立安徽高校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依托本学科设立的“产业转移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战略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
(2)营销管理
刘业政教授(博导),倪志伟教授(博导),姜元春(博导)
(3)生产运作管理
刘心报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焦建玲教授(博导),李凯教授(博导)
(4)会计与财务管理
张晨教授(博导),李姚矿教授(博导),吴华清教授(博导)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杨善林院士(博导),梁樑教授(博导),梁昌勇教授(博导),任明仑教授(博导),许启发教授(博导)
(6)创新与创业管理
李姚矿教授(博导)
(7)人力资源管理
吴慈生教授(博导),骆正清教授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强
联系人:李应
电话:13956066316
QQ:1565021099
邮箱:liying@hfut.edu.cn
(八)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从事金属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粉末冶金材料、非晶合金、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50多年的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安徽乃至全国金属材料及成形加工、复合材料与粉末冶金、非晶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2002年“材料学”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材料学被原机械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1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材料物理与化学被批为安徽省重点学科。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复合材料、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拥有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铜合金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铜合金及成形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色金属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教授41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50多人,有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黄山青年学者”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余人。本学科已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液态金属结构及成形技术、精密塑性成型及模具设计理论和方法、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粉末冶金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非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已培养出博士生100多人,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50余人,获得国家博士后科研资助30余项。
近5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8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5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研究项目、军工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10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3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近亿元。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0m2,包括一批大型设备在内的实验设备600余台,实验设备总价值近10000万元。
2.主要学科专业及学科带头人
(1)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余其俊教授(博导),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程继贵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杜晓东教授(博导),项宏发教授(博导),张勇教授(博导), 苏海林教授(博导),汤文明教授(博导),罗来马教授(博导),罗派峰教授(博导),张卫新教授(博导),丁运生教授(博导) ,徐卫兵教授(博导),胡颖教授(博导),崔鹏教授(博导),从怀萍教授(博导),冯乙巳教授(博导),何建波教授(博导),何涛教授(博导),朱元元研究员(博导),张大伟教授(博导),王华林教授(博导),史成武教授(博导),陈雷教授(博导),刘节华教授(博导),殷俊教授(博导),李有桂教授(博导),姚运金教授(博导),李育林教授(博导),吕珺教授(博导),闫健教授(博导),陆杨研究员,罗云飞研究员,孙敏教授,王文平教授,魏凤玉教授,杨保俊教授,郑正研究员,周正发教授,郑亚荣教授,韩士奎教授,陈祥迎教授,周如龙教授,冯绪勇教授,李京伟教授,梁凤霞教授,鲁颖炜教授,徐光青教授,袁宝国教授,孙飞教授,吴雪平教授。
(2)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科
学科带头人:余其俊教授(博导),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程继贵教授(博导),陈翌庆教授(博导),蒋阳教授(博导),凤仪教授(博导) ,杜晓东教授(博导),项宏发教授(博导),张勇教授(博导), 苏海林教授(博导),汤文明教授(博导),罗来马教授(博导),罗派峰教授(博导),张卫新教授(博导),丁运生教授(博导) ,徐卫兵教授(博导),胡颖教授(博导),崔鹏教授(博导),从怀萍教授(博导),冯乙巳教授(博导),何建波教授(博导),何涛教授(博导),朱元元研究员(博导),张大伟教授(博导),王华林教授(博导),史成武教授(博导),陈雷教授(博导),刘节华教授(博导),殷俊教授(博导),李有桂教授(博导),姚运金教授(博导),李育林教授(博导),吕珺教授(博导),闫健教授(博导),陆杨研究员,罗云飞研究员,孙敏教授,王文平教授,魏凤玉教授,杨保俊教授,郑正研究员,周正发教授,郑亚荣教授,韩士奎教授,陈祥迎教授,周如龙教授,冯绪勇教授,李京伟教授,梁凤霞教授,鲁颖炜教授,徐光青教授,袁宝国教授,孙飞教授,吴雪平教授。
(3)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学科
学科带头人:吴玉程教授(博导),张久兴教授(博导),薛克敏教授(博导),李萍教授(博导),刘继广研究员(博导),钟志宏研究员(博导),陈忠家教授,李先芬教授。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周如龙
联系人:王衍
电话:13855150682
邮箱:wyan@hfut.edu.cn
(九)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07年获批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工程”和“生物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平台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2012年获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包括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人、讲师35人。教师134人,基本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校内黄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黄山青年学者1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兼职教授数十人、外籍教师1人。组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整体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能满足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科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80余项,科学研究经费5000多万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学科研究基地条件先进,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环境有利。实验室面积约12000㎡,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GC-MS等8000余万元设备。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农产品(食品)功能成分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农产品营养及风味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从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和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农产品采后贮藏生物技术、粮食储藏害虫防治研究)
曹树青教授(博导),张华教授(博导)
(2)食品功能成分结构与功能鉴定(主要包括:食品功能成分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超级加工研究;食品营养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分析)
罗建平教授(博导),刘健教授(博导),查学强(博导),肖桂然教授(博导),张洪斌教授(博导),王峰教授(博导),许华建教授(博导),叶应旺教授(博导),李宜明教授(博导),李述刚教授(博导)
(3)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农产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化装备;食品贮藏保鲜、食品发酵和油脂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肉制品加工理论与方法)
徐宝才教授(博导),陈从贵教授(博导),郑志教授(博导),李兴江教授(博导),陆剑锋教授(博导),陈寒青教授(博导),蔡克周教授(博导),李沛军教授(博导)
(4)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
郑磊教授(博导),汪惠丽教授(博导),陈伟教授(博导),刘洪林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徐宝才
联系人:许杨
电话:18155120110
邮箱:xuyang@hfut.edu.cn
(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
1.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起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分布式及嵌入式系统
魏臻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恶劣环境下的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系统研究;
陆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欧阳一鸣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集成电路与内建测试技术研究;
(2)数据挖掘与大数据
吴信东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大数据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万维网信息探索等方面的研究;
胡学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
胡敏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情感计算方面的研究。
俞奎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因果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
赵仲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
薛峰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视觉媒体分析、个性化推荐的研究;
唐益明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于聚类分析、模糊推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杨静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于数据挖掘、因果发现、生物医学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3)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郑利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方面的研究;
(4)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安宁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方面的研究;
夏娜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胡东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信息隐藏及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及应用密码学、智能汽车可信安全等方面研究。
陈雁翔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及伪造检测、多媒体内容安全等方面研究。
(5)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计算
汪萌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研究;
洪日昌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多媒体问答、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
张召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研究;
赵仲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
郭丹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多媒体计算研究;
吴乐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因果推理与决策研究;
王杨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计算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多媒体计算,搜索等方向;
贾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的研究;
孙晓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于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以及相关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十一)信息与通信工程流动站
1.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分别于1978和1998年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辟研究方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硕士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授权二级学科,2006年与2010年先后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9年起设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以及“安徽省杰青”等一批骨干力量。本学科依托211工程、985优势平台及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良好。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智能信息处理
高隽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图像理解、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郭艳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范之国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偏振视觉智能感知与计算,及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2)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齐美彬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视频运动目标检测、跟踪及识别,行人再识别,机器视觉以及DSP技 术应用;
詹曙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三维人脸建模及识别;
刘学亮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
(3)卫星遥感与导航技术
杨学志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
夏娜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北斗导航信息处理研究;
(4)先进电磁功能操控技术
郭忠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偏振信息处理与探测技术、先进光通信技术、先进雷达天线技术、电磁功能器件设计与仿真、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仿真技术。
(5)计算机视觉与智慧遥感监测
艾加秋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型开发与应用、多源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智能处理与应用、视频图像智能监测与信息提取、无人机路线规划与影像获取。
(6)无线通信新技术与网络
开彩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新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天地信息网络、通信与组网的智能化以及通感算一体化设计。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十二)软件工程流动站
1.设站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前身----计算机应用专业创办于1979年,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全国首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自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获批以来,共培养360余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53名。2003年获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09年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设立“软件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重点围绕工业软件,针对工业过程控制、工业生产管理的实时性、复杂性之特点,以智能化、可视化为手段,以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已形成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方法、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3个特色鲜明的方向。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拥有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主持和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良。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嵌入式软件理论与技术
吴信东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大数据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万维网信息探索等方面的研究;
陆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2)软件工程可视化技术
刘晓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可视化与协同计算方面的研究;
汪荣贵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图像分析、WEB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的研究;
郑利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方面的研究;
郭丹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机器视觉、多媒体计算研究;
薛峰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视觉媒体分析、个性化推荐的研究;
(3)软件质量保证与可信计算
安宁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计算机数学和网络计算、软件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胡东辉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信息隐藏及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及应用密码学、智能汽车可信安全等方面研究。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洪日昌
联系人:徐静
电话:0551-62901380
邮箱:jsjxj@hfut.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邮编230601
(十三)土木工程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45年,是合肥工业大学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教改示范专业,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为安徽省重点学 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中,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位列第24位。
土木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结构工程专业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岩土工程专业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于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文(人社部发[2009]107号),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6个二级学科: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拥有 “先进钢结构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合作中心”、 “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安徽省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监测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氢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现有教授31人,副教授76人,其中博导22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黄山学者、黄山青年学者10人。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近700人。
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建站以来,为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培养了20多位科研、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与固废再利用、高性能材料与结构、先进钢结构技术与大跨度结构、工程管理与信息化。
学术队伍:余其俊教授(博导)、王静峰教授(博导)、种迅教授(博导)、郅伦海教授(博导)、李早教授(博导)。
(2)桥梁与隧道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隧道工程理论与实践。
学术队伍:王佐才教授(博导)、贺文宇教授(博导)、程长征教授(博导)。
(3)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下结构稳定与变形控制、高边坡稳定理论、岩土动力学。
学术队伍:王志亮教授(博导)、张振华教授(博导)、汪明武教授(博导)、黄铭教授(博导)、袁海平教授(博导)。
(4)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
学术队伍:高飞教授(博导)、王静峰教授(博导)、王佐才教授(博导)、王志亮教授(博导)、王昌建教授(博导)、郅伦海教授(博导)、高永新教授(博导)。
(5)市政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水处理技术、城镇水资源系统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水利。
学术队伍:胡真虎教授(博导)、金菊良教授(博导)、王伟教授(博导)、张爱勇教授(博导)。
(6)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建筑微环境营造。
学术队伍:何伟教授(博导)、王昌建教授(博导)、刘晓平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王静峰
电话:0551-62901434
联系人:吴庆、陈涛
电话:0551-62901736
邮箱:civil_yjspy@163.com
(十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1985年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93年获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三门专业课程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近十项,多项科研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被中宣部、教育部社科司等部门采纳。先后获批教育部教学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共8个。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思政课和本学科专业教指委委员、教学能手2人。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研究
牛小侠教授(博导)、潘莉教授(博导)
(2)面向绿色发展的生态劳动理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黄志斌教授(博导)、董军教授(博导)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中国化研究
唐莉教授(博导)、罗健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牛小侠
联系人:咸怡帆
电话:18225879607
邮箱:2018800069@hfut.edu.cn
(十五)数学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1981年获得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校内自主增设“信息与计算”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设立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授23人,副教授5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领军计划人才计划2人,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8人,安徽省青年数学奖获得者4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军工863项目,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国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共计32项,科研到账经费3417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达2274万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教材建设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第二单位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近年来,本学科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批准建设国家级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得批准建设两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一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一门、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获得国家教材建设二等奖一项,2014年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数学数字化教材:《高等数学》。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代数与编码
朱士信教授(博导),开晓山教授(博导),吴小胜教授(博导),田可雷教授(博导)
(2)应用数值逼近
檀结庆教授(博导),张莉教授(博导),王青山教授(博导)
(3)应用概率统计
凌能祥教授(博导),苏敏教授(博导)
(4)计算几何与优化
李道伦教授(博导),陈小锋教授(博导),霍星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张莉
联系人:杜壮平
电话:0551-63831673
邮箱:908979711@qq.com
(十六)建筑学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1986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自1996年始,已六次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08年、2015年和2023年连续三次在本硕评估中取得双优秀的成绩。2013年获批“可持续建筑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安徽省目前唯一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23年获批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在徽派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建筑文化变迁机制、地域建筑与绿色技术融合、地域性规划设计研究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徽派建筑研究院、安徽省城市风貌与空间环境更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充足。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苏剑鸣教授、李早教授(博导)
(2)徽派建筑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承
陈刚教授(博导)
(3)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理论
宣蔚教授、张铭教授(博导)
(4)建筑技术科学及应用
王薇教授(博导)、种迅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宣蔚
联系人:冯昕
电话:0551-63831691
邮箱:15305340@qq.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丹霞路485号合工大翡翠湖校区建筑与艺术学院,邮编230601
(十七)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
1.学科基本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于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本学科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授权点。学科目前是安徽省唯一具备从本科到博士全层次培养的学科,学科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已培养了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潘复生和俞汉青、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张志兵、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杨义燕,以及4名长江学者、10名国家杰青为代表的化学化工领军人才。学科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值催化转化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柔性智能材料创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
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优越,面积1.2万平方米,大型设备60余台套。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8人,博导37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省部级专家、教学名师20余人。近三年主持国家及各部委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其他省级及横向项目约167项,科研总经费约1.33亿元,经费充足。近年来,在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AIChE Journa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41篇,授权发明专利293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12项)。
2.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1)化学工程:本方向重点研究烟气脱硫、脱硝和化工流体机械的过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学术队伍主要包括:崔鹏教授(博导),冉瑾教授(博导),姚运金教授(博导),刘洪林教授(博导),陈祥迎教授(博导),张茂峰教授(博导)。
(2)材料化学工程:本方向重点研究新材料规模化制备中的过程强化,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学术队伍主要包括:吴玉程教授(博导),丁运生教授(博导),何涛教授(博导),徐卫兵教授(博导),罗来马教授(博导),祖磊教授(博导),朱元元教授(博导),殷俊教授(博导),魏海兵教授(博导),朱俊教授(博导),陆红波教授(博导),张国兵教授(博导)。
(3)化学工艺:本方向重点研究能源化工与化工新能源的低成本、绿色制备工艺与过程技术。学术队伍主要包括:张卫新教授(博导),张大伟教授(博导),程继贵教授(博导),项宏发教授(博导),孙敏教授(博导),王华林教授(博导),吴雪平教授(博导),张传玲教授(博导),刘玉教授(博导)。
(4)应用化学:本方向重点研究基于催化的精细化学品制备和应用电化学技术。学术队伍主要包括:从怀萍教授(博导),陆杨教授(博导),李宜明教授(博导),李有桂教授(博导),冯乙巳教授(博导),郑亚荣教授(博导),韩士奎教授(博导),李育林教授(博导),吴祥教授(博导),付明臣教授(博导)。
3.流动站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负责人:从怀萍
联系人:张大伟
电话:0551-62901454
邮箱:hgdzb_hfut@163.com
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博士后招聘网”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rsc.hfut.edu.cn/2024/0304/c4106a301211/page.htm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