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公告
信息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 作者:admin | 时间:2024-12-02 14:27
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全局中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持续推动博士后队伍规模倍增、质量倍增、效能倍增。为更好打造学校青年人才队伍,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北京理工大学诚邀海内外青年博士加盟博士后队伍,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一、研究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院成立于2015年,是学校的“人才特区”,是建设国际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先行者。前沿交叉院成立八年多以来,已汇聚优秀人才一百余人。导师队伍包括张军院士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高层次人才比例达36%。 80%的青年骨干导师都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与海外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前沿交叉院瞄准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高技术战略性领域的学科间大交叉,布局“高精尖缺”学科,做强“卡脖子”关键技术和空白尖端领域的交叉方向;建设了复杂环境科学探测、极端环境能源材料与器件、微纳量子光子、智能飞行器、无人协同创新工场等学科交叉的跨学院特色研究中心(团队);打造了“能源材料化学”、“数据流体与能量优化”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学术高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前沿交叉院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5人,占比全校上榜人数16%。 2023年前沿交叉院教师国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期项目获批率达40.3%(全国总体获批率为16.03%)。
目前,前沿交叉院涵盖信息与通信、控制科学、材料科学、兵器科学、电子科学、力学、集成电路、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化学化工、物理、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18个一级学科,享有学校的特区政策,科研范式新、创新速度快,与这些学科所在专业学院共享资源,强强联合。
二、团队简介
01、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围绕平安中国、海洋强国、新域新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极瞬态、极隐蔽等复杂场景高精度、高分辨探测战略新方向,开展极端条件探测、跨域组网传输、智能协同控制研究。张军院士任首席科学家,郑德智教授任中心主任,汇聚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融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院士5人(含顾问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优秀青年教师15余人,硕博研究生260人;近三年承担了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军科委重大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80余项;在谐振式传感器与应用、多光谱智能检测、临近空间原位探测、多域协同融合探测、高速通传数据链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北京理工大学本部为核心,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为科研增量的多地协同发展模式,全面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创新实现与引领。
团队成员:郑德智(团队负责人)、边丽蘅、高镇、胡纯、周佳玲、毛天奇、吕跃祖、陈磊、李团
招聘方向:
1.极端条件探测:新型传感机理与器件、光量子探测、计算机视觉、天/临/空感测系统等
2.协同组网传输:大规模MIMO通信、海量LOT接入与边缘计算、多域通信技术等
3.跨域集群控制:无人自主系统、智能协同控制、群智优化与博弈等
02能源光电子研究团队
团队长期从事有机无机杂化及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探测器、发光二极管等各类新型光电半导体器件。团队在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生长加工、应力应变调控、新材料设计合成、封装方法和策略调控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制备与表征经验,在Science、Nature正刊发表论文7篇,总引用超过50000次。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
团队成员:陈棋(团队负责人)、姜岩、李煜璟、白阳、陈怡华、朱城
招聘方向:器件物理、材料化学、理论模拟
03极端环境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极端环境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依托等国家“双一流”学科、ESI前1‰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家级领军人才黄佳琦教授的带领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实现“双碳”为目标,聚焦新能源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围绕高安全与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体系开展创新研究,旨在通过固态电池关键电解质材料开发、固态电解质膜结构设计、电解质溶剂化学调控、以及电催化转化等研究,解决高比能电池能源界面形成、演变、多尺度离子输运等科学难题,突破高比能金属锂电池电化学反应机制与界面长效稳定原理,实现高比能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高效储能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开发,并通过电池热安全失效机制探索与主动防护策略开发,实现高比能、高安全的固态金属锂电池器件与装备,促进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成员:黄佳琦(团队负责人)、李博权、袁洪、闫崇、张学强
招聘方向:团队聚焦高比能与高安全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固态电池、金属锂电池、锂硫电池等领域。具体方向如下:
1.固态电池关键固态电解质材料创新开发
2.固态电池多尺度界面反应机制
3.电池热安全失效机制
4.金属锂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化学
5.锂硫电池硫电化学反应原理
04数据流体团队
团队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2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成员均毕业于海外名牌大学,有多年海外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维大数据处理(多源多精度数据融合、模态识别和分解、小样本预测);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高超音速流动模拟、热防护、高超拦截);复杂环境无人飞行(防除冰、柔性飞行器、强风探测)。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73重点基金项目、16X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参与民机专项、173重点项目等。并与国外大量研究院所(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瑞典KTH等)和国内应用单位(航天二院、四院、航空611所、602所、兵器203所等)开展合作。
团队成员:毛雪瑞(团队负责人)、张文强、肖旦丹、任杰、姚杰
招聘方向:数据融合、模态识别、流体力学等方向
05智能原子制造与多域广谱探测中心
团队打破传统先假设后测试的试错型材料和器件开发研究范式,聚焦于AI赋能的从X射线到可见光、太赫兹的广谱材料开发与器件集成研究,应用和服务于军民两用的广谱探测装备和能源系统。智能原子制造与多域广谱探测中心以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单原子级操控精度的加工制造方法为内核,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向融汇和融通,聚焦于新型跨尺度光电材料理论设计和制造、多场耦合原位表征新方法和技术、多域探测器件集成和应用三个方向,形成光电功能材料器件的高通量设计和制备、多场-多维-多尺度高通量仿真和原位表征能力、从新材料新方法到器件新应用的高通量迭代研发能力。研究团队在材料制备与原子级操纵、光电器件集成与应用、量子点材料、钙钛矿发光、单晶X射线探测、多场耦合力学仿真和跨尺度理论设计等多领域具有扎实的交叉研究基础,已在Science、Nature正刊发表论文7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JKW项目和校企联合开发项目等。
团队成员:黄厚兵(团队负责人)、钟海政、李红博、刘方泽、姜岩、廖湘标
招聘方向:跨尺度材料理论设计与制造、多场耦合原位表征技术、多域探测器件集成与应用
三、应聘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潜力;
3.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其中,特立博士后一般应不超过30周岁;
4.符合国家及学校及用人单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四、薪酬待遇与发展平台
1、薪酬待遇
学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年薪为18-50+万元,包括基础年薪、奖励绩效、课题组绩效及单位五险一金等,若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各类资助计划,同时仍按照学校相应岗位年薪进行叠加资助;课题组视科研成果情况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补助及奖励。
2、发展平台
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涵盖学校1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依托学校绝大部分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以及学校异地机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作地点可选择北京、珠海、嘉兴、重庆、唐山、济南、郑州、深圳等地,为海内外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五、联系方式
请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及工作经历、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代表性成果及学术证明材料等整合为一个PDF文档发送至邮箱kali@bit.edu.cn(李老师),邮件主题请按照“博士后应聘+姓名+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网”格式命名。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o4G1JmYU2aKtXWJ6mvTWLw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