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订阅号或微信搜一搜“博士后招聘网”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博士后招聘网 > 高校博士后招聘 >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信息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04-27 14:51

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全局中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持续推动博士后队伍规模倍增、质量倍增、效能倍增。为更好打造学校青年人才队伍,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北京理工大学诚邀海内外青年博士加盟博士后队伍,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一、团队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学校批准成立于2009年,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魏一鸣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创建的资源环境复杂系统研究团队。中心面向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旨在探索能源系统、气候系统、碳减排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互动规律的新知,支撑能源转型和气候战略及政策的科学决策,培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心拥有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心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拥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余人次入选或获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人才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基础研究任务200余项,承担国家能源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世界银行等机构委托的政策研究任务30余项。

中心在能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领域均位居世界十强(RePEc 数据),是国际气候经济综合评估建模协会(IAMC)第一个中国高校成员机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在Nature子刊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3.6万余次,出版著作30余部。自主开发国家能源模型集成平台iNEMS、碳资产管理平台、碳减排路径设计模拟平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集成平台,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7项,形成国家标准5个。研发的C3IAM是中国唯一入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全球模型。中心教师受邀担任联合国IPCC AR6综合报告主要作者(中国唯一)和WG III能源系统主要作者协调人,受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William Nordhaus邀请, 担任其主持的气候建模项目(YCCRP)唯一中方负责人,并共同指导学生。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均排1),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二等奖(排1)。向中办国办上报政策建议40余份,部分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重视并被吸收到国家有关决策中,并常态化服务国家有关部委。

自2012年起,中心拥有“能源与气候经济”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国内首个),一批博士毕业生获得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杰出青年奖等,部分博士毕业生在伦敦大学学院等一流大学任职终身教授。

中心网站:http://ceep.bit.edu.cn/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二、团队成员简介

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能源环境系统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碳减排与全球气候治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现任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牵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等奖7项,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和创新研究群体。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2022年当选中国运筹学会会士。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nergy 等4份《自然》子刊发表论文7篇,30余篇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论文(ESI),论文累计他引2万余次。自2018年持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之“能源系统”联合召集人(CLA)。

廖华,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能源经济、气候变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通讯作者在Climatic Change, Decision Analysis, JEEM等经济管理与能源环境类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其他合作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基础科研任务2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持续支撑国家有关部门的能源与气候决策,当前研究聚焦于能源-气候-经济系统综合评估建模与应用(侧重于跨系统动态优化与风险决策、合作/非合作博弈机制分析)、能源转型激励机制设计与成本效益评估。

唐葆君,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任管理学院院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组织创新学院院长。兼任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哲学社科基地理事长、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分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绿色与低碳经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课题等科研任务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70篇;出版专著10部;获批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获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奖项8项;授权专利2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决赛金奖。曾入选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余碧莹,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受邀担任Applied Energy等多份期刊的领域编辑或副主编。曾任日本京都大学JSPS特别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UCL)访问研究员、日本广岛大学助理教授。长期从事能源与环境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能源系统建模、碳减排技术经济管理、全球气候政策设计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科技冬奥”专项课题、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等重要科研任务10余项。在《自然》子刊Nature Energ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项成果被遴选为《自然》期刊重点关注(全球不超过1%入选)和亮点研究,得到联合国IPCC报告正面引用以及泰晤士报、卫报、人民网等5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完成20余份政策咨询报告,部分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和重视,支撑国家碳中和决策和能源发展规划。

梁巧梅,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能源环境政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20余项。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SSCI期刊论文70余篇。合著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的英文论文累计被引用3000余次(Web of Science),一作/通讯单篇SCI/SSCI被引最高250余次。部分成果曾被列入Nature重点关注论文(全球不超过1%入选)、Nature Climate Change 精选文章、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补充封面文章、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期刊的Top 10 New Hot Papers of 2024、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2004-2008年度Elsevier经济学期刊引用率最高的中国大陆作者文章”、连续两年半成为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期刊最热门 25 篇文章(Top 25 Hottest Articles)之一。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的7 篇论文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不同章节中累计被引22次。曾入选2020、2022-2024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博论文、中科院院长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奖励。

曲申,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管理以及相关数据科学方法与复杂系统建模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在The Innov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在国家水网电网规划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煤化工企业减污降碳等方面获得应用,为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三峡集团、中国水环境集团等国家部门及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青年突出贡献奖、中国产业生态学会青年学者奖等荣誉。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担任SCI期刊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4年IF 11.2)副主编、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4年IF 9.7)副主编。

赵鲁涛,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首都劳动奖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负责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主讲人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统计优化和数据科学。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2012年至今,担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常务理事。

王科,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期致力于能源与碳中和系统工程、能源经济与气候治理、管理系统工程、效率与生产率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共同主持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世界银行中国节能融资项目、国家电网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重大国际合作/智库项目等。曾入选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国内外管理科学和能源经济等领域合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独著和合著中英文专著6部,撰写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重视,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件。3篇论文入选Elsevier高质量研究论文和引用最高论文系列,10余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和前0.1%热点论文,论文他引7000余次。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委员。Nature Energy等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人,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Natural Hazards,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客座主编,Journal of Modelling in Management助理主编/副主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从荣刚,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0-2024年世界top2%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将数据科学和政策智能的方法应用于生态管理和气候治理方面,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电力系统零碳转型,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经济,以及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气候变化领域知识发现和社交媒体分析等方面。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开放基金项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瑞典隆德大学生态经济学博士后,曾任丹麦奥胡斯大学副教授,瑞典利乐集团高级数据科学家、AI+气候变化领域带头人。现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兼任国际杂志Energy Nexus共同主编,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SCI),Springer Natur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nergy (SSCI)等编委,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nergy Economics等学术杂志审稿人。讲授环境经济学、运筹学、数据科学与政策智能等相关课程。已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结果受到包括世界银行、IPCC等组织的广泛引用。

马晓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与环境管理、区域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课题1项、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1项、中科院所长基金项目2项、北理工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等。参与国家能源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欧盟FP7项目、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委托项目等十余项科研课题。已在国内外经济、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参与完成教材和著作5部。指导的研究生中,近几年6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4人获研究生校优秀学位论文,4人获校优秀毕业生,2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三、招聘方向及人数

1.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1-2人)

2.碳定价机制及碳减排市场(1-2人)

3.能源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1-2人)

4.碳管理标准体系(1-2人)

5.气候和环境治理(1-2人)

6.行业和企业低碳发展策略(1-2人)

7.碳中和路径规划与评价(1-2人)

8.清洁能源与碳移除技术(1-2人)

9.智慧能源与行为仿真(1-2人)

10.能源市场及能源安全战略(1-2人)

四、应聘条件

1.年龄要求

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未满36周岁生日),新近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其中,特立博士后一般应不超过30周岁。

2.学科背景

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公共管理、技术经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自动化、计算机、地理科学、能源工程、电气工程、矿业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工程、气候科学等。有交叉学科背景者优先考虑。

3.其他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潜力,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3)符合国家及学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其他要求。

五、岗位及待遇

1.特立博士后:主要面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基本年薪30万元起。

2.团队岗博士后:主要面向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好的青年人才,培养团队青年骨干,基本年薪20万元起。

3.科研岗博后:主要面向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为团队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年薪10万元起。

4.根据学校政策,办理在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出站后,在满足学校相关规定和标准基础上,可聘任至相应岗位。

六、应聘方式

应聘者需将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代表性学术成果)发送至yangtingru622@bit.edu.cn(邮件主题标明为“应聘岗位+姓名+博士后招聘网”)

联系人:杨婷茹

联系电话:18600657000

邮箱:yangtingru622@bit.edu.cn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5w79BEo8Whr1cl2riplhTA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

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

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ID:boshihoujob

发布博士后招聘信息 + 微信群

博士&博士后社群

  • 博士后招聘群
    320560656

  • 哲学博士群
    934079716

  • 经济学博士群
    945762011

  • 法学博士群
    934096817

  • 教育学博士群
    934118244

  • 文学博士群
    934106321

  • 历史学博士群
    945803407

  • 理学博士群
    487556986

  • 工学博士群
    596456271

  • 农学博士群
    114347294

  • 医学博士群
    136664155

  • 管理学博士群
    797229360

Copyright©2018-2025 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70202000340号

www.boshihoujob.com 皖ICP备18007485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专注服务于海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招收信息发布请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微信号:bshjob001。
联系时请注明单位名称(如:单位名称+博士后招收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