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启事
信息来源:博士后招聘网 | 作者:admin | 时间:2025-02-18 09:06
一、中山大学学术资源背景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优势。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
国家级科研平台: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元器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科优势: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
产学研协同:与华为、中兴、中国电科等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防预研项目等;
国际化资源: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博士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此外中山大学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等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19日,整建制在深圳办学。深圳是我国信息技术(IT)的“硅谷”,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著名IT企业。中山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电子通信技术知识孵化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体系,形成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智能感知技术、认知通信技术、空间电子技术等研究方向和团队,同时积极培育和引导电子通信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和生物信息处理等。
截至2024年4月,学院有教职工83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9名,讲师和助理教授4名,专职研究员4名,博士后8名。学院拥有完整的工科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1040名,硕士生460名,博士生201名。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全面推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逐步拓展“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电子信息与通信领域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招聘岗位及研究方向
岗位名称:天线与雷达技术方向博士后
依托平台:空间信息感知团队
研究方向聚焦:
1.新一代智能天线设计与优化(5G/6G/太赫兹通信系统)
2.雷达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SAR/ISAR成像、深度学习融合技术)
3.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雷达系统集成
4.电磁超材料与可重构天线技术
三、博士后岗位要求
1.资质要求:
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专业背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
具有扎实的电磁场理论或雷达系统研究基础。
2.科研能力:
熟练掌握HFSS、CST、ADS等仿真工具或MATLAB/Python信号处理算法开发;
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 AP/MTT、IET Radar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具有雷达硬件系统开发经验或国防科研项目参与经历者优先。
四、薪资待遇与支持政策
1.薪酬福利:
基础年薪28万至45万元(含政府补贴,特别优秀者面议);
2.职业发展:
纳入中山大学“卓越博士后”培养计划,配备院士/IEEE Fellow级合作导师;
出站后达到考核标准者,优先聘为学校教研岗位;
子女可入读中山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小学。
3.科研保障:
优先使用学校超算中心、微波暗室、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尖端设备;
推荐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粤港澳联合创新项目。
4.课题组人员介绍:
魏玺章,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雷达目标识别、新体制抗干扰雷达信号设计等领域的基础理论攻关研究、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理论功底深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先后承担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总经费4000余万元。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5),许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5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培养/协助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生20名,一名学生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得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3人、分赛区二等奖3人。主讲研究生课程《自动目标识别技术》、《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导论》,本科生课程《高频电路》。
邓天伟,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先后在多个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所,通信设备公司承担研究项目和技术研发,有着丰富的产学研经验,主要从事通信硬件系统,射频集成电路,雷达隐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总引用超过900次,H指数为12,现为IEEE会员,担任IEEE T-AP,IEEE T-MTT,IEEE AWPL,IEEE MWCL等领域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五、申请方式
1.申请材料:
身份证,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学位验证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扫描件(在读博士生暂未授予学位的可以提供通过答辩的证明),留学博士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扫描件
个人简历(含全部学历、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成果介绍等信息);
个人主要成果,包括博士毕业论文、专著、论文、专利授权书、获奖证书等材料及其他能证明本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佐证材料。
2.联系方式:
投递邮箱:qiuj56@mail.sysu.edu.cn(邮件标题:博后申请+姓名+XXXX方向)
学院官网:[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https://sece.sysu.edu.cn/index.htm)
截止日期:常年招聘,按批次评审,招满为止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2025年2月
(注:本招聘信息根据中山大学博士后管理政策及学院科研需求拟定,最终解释权归中山大学所有。)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