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烈: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生物医学研究院PI,分析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肿瘤疾病标志物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及芯片分析系统、纳米-细胞介入分析领域取得有一定影响的成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基金委重大、重点/面上项目7项、973子课题2项、863项目1项,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3项、上海市跨世纪人才计划1项、上海市专项计划3项。已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PAN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Eur. J.、Chem.Comm.、Anal. Chem.和ACS Nano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同行引用10000余次。因项目开展及实验室发展需要,拟高薪诚聘体外诊断、纳米生物、微流控芯片、分析仪器、柔性可穿戴式等方向博士后和研发人员多名,从事新型核酸体外诊断新方法、微纳米诊断新系统新仪器等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开发。
我们愿为富有激情、具有科研精神的优秀博士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将挑战性的目标和富于竞争力的薪酬激励结合,持续推动个人和团队成就的最大提升。 博士后工作期间,课题组将支持并全力协助申请国家超级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争取博士后期间取得更多成果,提升事业发展竞争力,如果成绩出众,可直接推荐企事业就业岗位,待遇从优。
一、研究方向
生物分子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研发、体外诊断检测新方法、新仪器研发,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体外诊断试剂核心技术的开发以及产学研转换。
二、资格要求
1.a.博士后要求:近3年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5岁; b.欢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积极报考本课题组研究生; c.实验助理,相关专业大专以上,耐心细致。
2.在医学诊断、核酸扩增诊断、PCR技术、分子诊断、高通量测序、单克隆抗体、纳米材料、微流控芯片、仪器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研究经验者优先;
3.热爱科研工作,工作细心严谨,富有责任心、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4.品学兼优,有较强独立思考、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英文能力出众。
5.具有学术论文英文写作和科研工作交流能力,发表过相关高水平研究论文和国家/国际发明专利者优先,对产业化兴趣浓厚者优先。
三、待遇情况及工作方式
1. 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国家引进计划”者年薪40万起;入选上海市或者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计划者可提供薪酬待遇,其中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年薪30万起),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年薪26万起);根据科研表现另有额外绩效,博士后期间可以申请各类国家级项目,包括博士后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
2. 学校提供基本工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交通补贴及其他各项福利待遇,对于具有优异学术发展潜力的博士后,课题组将额外提供薪酬津贴。
3.实验室将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并给予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包括学术和产业化发展方向。
四、应聘材料
1.应聘申请、个人简历(包括研究经历) ;
2.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等复印件;
3.学位论文、发表论文目录、3篇代表性论文、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4.其他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
五、应聘程序
应聘者提供材料须真实准确。所有应聘材料一般不予退还。请将上述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fxech@fudan.edu.cn, 邮件主题为“博士后应聘_姓名_最高学历毕业院校”。经审核,相应条件符合者,通知面试,面试安排将另行通知。 联系人:方老师(联系号码: 13564989659)
附件:科研工作平台介绍:
课题组所在的复旦大学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依托建设学科。近年来以重大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重大测量仪器创制为主要目标, 围绕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从基础与原理、方法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三个不同层次,开展了系统深入的交叉研究。
课题组所在的平台科研团队近 5 年在Nature,Nat. Nanotechnol. , Nature Commun., PNAS, 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00 余篇。 该平台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 60 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6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0 人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8 人等。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 973、863 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课题等百余项,经费超过2亿元。2021年在介孔新材料创制和应用方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上海市18年来首次获得该类国家大奖。
课题组所依托的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中心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以创新科学仪器为内涵的部级工程中心,是复旦大学985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聚集、培养和造就仪器研发人才,是国内创新科学仪器的重要产学研基地,配有标准生物分子实验室、质检实验室、万级和十万级体外诊断试剂标准生产车间,同时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50余台。中心目前已孵育了2家仪器制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了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等项目50余项,经费总计近1亿元。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拥有教授12人,高级研发人员28人,并已培养70余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基于以上平台,课题组聚焦体外诊断、纳米生物、微流控芯片、分析仪器、柔性可穿戴式等,组建了独立交叉科研团队, 团队成员由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若干名研究助理组成,整体研发力量雄厚,许多重要创新性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AN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Eur. J.,Chem.Comm.,Anal. Chem.,ACS Nano等国际顶尖期刊;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5项,美国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同时申请人研发的非瘟等动物疫病核酸快速检测首次纳入中国海关标准和国家标准(GB/T 41522-2022), 并主导获批了多项国家药监局核酸三类诊断试剂,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经验和。
本文由复旦大学化学系孔继烈/方雪恩教授课题组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