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表型组研究院-化学系联合博士后招聘启事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 作者:admin | 时间:2024-08-23 14:56
一、导师简介
田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影像医学硕士、内科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Brigham and Women医院工作,担任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助理教授。特别是近20年来,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治难题,通过构建分子影像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效率和准确率。通过研发和利用特异性分子识别的影像示踪剂(分子影像探针)、PET/CT及PET/MRI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以及人工智能(AI)辅助影像分析技术,显著提高癫痫、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的精准诊治水平。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际重点合作A3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课题,发表SCI英文论文100多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副主编2部,主编英文专著1部。当选世界分子影像学会(WMIS)主席、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分子影像分会理事长。长期应邀担任“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会刊《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副主编;“欧洲核医学会”会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副主编;“日本核医学会”会刊《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副主编;“英国核医学会”会刊《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编辑委员;“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会刊《Molecular Imaging Biology》亚洲地区负责人;《Oncology》编辑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编辑委员;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Research》Associate Editor;英国柳叶刀《Lancet》编辑顾问。
孔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高层次特聘专家,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山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Nano Research期刊青年编委(Young Star Editor)。课题组主要开展超组装软界面智能材料与医疗器件组装及集成工作,基于超组装软界面仿生材料设计、软界面智能传感与探测芯片集成、新型微型化可植入感知器件构建、高端医疗器械开发、新型微型化可植入新能源器件构建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致力于为传感检测、疾病诊疗、智能感知、医学影像等领域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软界面智能材料及器件。相关研究已在Nature Chem., Nature Sustain., Nature Commun., Science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60篇,论文引用次数近16000次,h指数59。主编《Functional Mesoporous Carbon-Based Film Devices For Energy Systems》(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9789819974979),参编《碳中和关键问题与颠覆性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621096)。此外,相关研究成果已授权专利40余项,包括国际专利4项,研究成果与多家企业进行转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方向
1.用于表型组学、表型影像学、分子影像学的超组装智能材料制备
2.超组装智能材料与微纳马达用于光电子传感及疾病诊断与治疗
3.超组装智能材料制备与芯片集成用于医学传感及探测界面工程
4.超组装智能材料与薄膜器件用于智能感知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设计
三、招收条件
1.在国内外已获得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下(有海外经历的年龄可以放宽),可脱产在本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2.具有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工程、生物医学、柔性器件等等一项或者多项相关专业背景积累,有交叉学科背景优先考虑;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1篇(领域内著名期刊,影响因子>10分)或者2篇中科院1区及以上;
4.身心健康,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责任心强,有良好的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5.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及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
四、聘期待遇
1.基础年薪18-20万/年;复旦大学提供两室一厅博士后公寓(约市场价一半);
2.入站前/后,课题组积极推荐入选者申报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26-28万元/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30+万元/年)、国家博新计划(40+万元/年)等;
3.根据学校政策协助子女办理入学;协助申请上海市户口(含未成年子女)、并享受复旦大学规定的相关福利待遇;
4.工作成绩突出者将有机会推荐到世界一流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五、学校和研究平台简介
(1)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中国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2)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现有全职PI28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共同发起人金力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2018年牵头负责上海市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2023年接续获批承担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二期)”主要科研任务。近年来,研究院已在表型组基础研究领域达成四个“全球第一”:搭建全球第一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精密测量平台并建立全套SOP体系;完成全球第一个深度表型队列,已完成对超过1000个常驻上海的健康自然人、每人测量24000种以上的表型指标;研发全球第一个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是国际上首套包括DNA、RNA、蛋白质、代谢物在内的多组学标准物质,已经获得8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证书;绘制全球第一个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在5.76亿余对关联中发现的150余万对表型之间的强关联,提示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全新科学问题,具有突出的创新策源功能。
(3)化学系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建有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拥有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约1.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逾亿元。近年来,以能源材料化学和生命健康化学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4)先进材料实验室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位于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为4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23000平方米于2007年开始投入使用。平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任主任。平台构筑了性能先进、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共享技术平台。目前装备了比较齐全的大型仪器,如核磁共振仪、高分辨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红外和拉曼光谱仪、喷墨打印薄膜制备系统、超高角度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系统等,为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5)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4年参加评估,为“良好”类实验室,属于化学学科领域。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丁建东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江明院士。 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拥有各种大型仪器设备总计55台套,仪器总价值近8400万元,已建成通用高分子与聚合物表征系统、功能材料结构性能表征系统、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及性能检测系统等具有聚合物分子工程学特色的3大测试系统,包括成分鉴定和分子检测、凝聚态结构及热性能检测、材料微观形态观测、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等体外检测、小动物体内材料检测、材料微制备加工、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等8个子平台,是高分子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实验室承担各项国家重大、重点、军工等科研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6)复旦大学山东研究院
复旦大学山东研究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战略合作的推进服务平台。2014年7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复旦大学合作共建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构。研究院坚持问题导向,以复旦大学材料与化学、生命科学等优势专业为突破口,聚焦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学化工、健康医学、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属地化为特色,集工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技术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政产学研平台,全方位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规模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应聘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学历学位、学术证明材料、未来研究计划及其他能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有关材料合并为单一文件并发送至以下邮箱。电子邮件标题为:博士后应聘+本人姓名。请应聘人员将个人简历、学历学位、学术证明材料、未来研究计划及其他能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有关材料发送至:jzeng@fudan.edu.cn(同时抄送tianmei@fudan.edu.cn、bkong@fudan.edu.cn)。E-mail邮件标题为:博士后应聘+本人姓名+博士后招聘网。对符合要求者将尽快安排面试。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hr.fudan.edu.cn/82/f5/c15369a688885/page.htm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