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站:解黄三角之困
信息来源:黄河三角洲站 | 作者:admin | 时间:2015-06-15 16:12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站:解黄三角之困”,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东营的黄河入海口,它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以及越冬栖息和繁殖地,同时也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以及国际重要性等特征,在世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在此共建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这也是山东省东营市引进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
滨海湿地之困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剧烈的人类活动导致湿地不断退化,近20年来除了黄河入海河口地区继续淤积以外,三角洲其他岸段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1986~1996年的10年间,三角洲面积减少为259.2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近26平方千米。此外,黄河水沙通量减少影响新生湿地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现象频繁发生。实际上,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黄河有充足的水、沙供应。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淡水水源的补给,从而使土壤含盐量上升,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石油开采、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以及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生态与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貌与沉积过程、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植被、湿地生物多样性、盐碱地改良与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近年来,东营市也实施了多项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从整体上还不能满足区域生态恢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求。
“湿地仍面临不合理开发的巨大威胁,一旦破坏,其结果将加剧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恶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不容乐观。”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生态实验室主任、黄河三角洲站站长于君宝说。
与此同时,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北翼”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紧紧扣住“生态高效经济区”这个定位。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得到国务院批准;2010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通过论证并获得科技部批复;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东营市则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和重点突破区。
因此,建立试验站,开展野外监测与定位研究,为国家、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不仅是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一黄一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需求。
要实现“一黄一蓝”两个国家战略目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态与环境问题。目前,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环境存在着非常严峻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试验站,可为解决这些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滨海湿地之需
“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科学工作和野外观测试验站建设,立足于国家,服务于地方,以解决国家和地方的迫切需求是科学院网络台站的主要职能,并已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资源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于君宝强调。
他指出,黄河三角洲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满足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将更好地服务于“一黄一蓝”的两个国家战略目标,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研究的国际地位。
2011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土带领专家组在现场对湿地站建设和运行状况进行了考察,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试验站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无疑是我国滨海湿地的代表,野外台站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刘兴土指出。
“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可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地方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其开展的一系列科学研究与相应的示范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洲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该生态试验站也将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实施平台,对提升黄河三角洲国际影响,确立滨海湿地研究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高度开放的国内、国际滨海湿地学术交流基地、湿地生态与环境科普教育基地都十分必要。”于君宝表示。
据悉,自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布局于黄河三角洲的国家、省、部委等各类项目达40余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涉及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等研究领域,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依托于黄河三角洲站开展,部分项目申请则直接依托该试验站。
建站生逢其时
黄河三角洲站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靠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大汶流管理站,主要建设宿舍楼、综合试验楼、观测试验区(非潮汐湿地观测场、潮汐湿地观测场和河口区观测场)。黄河三角洲站总占地约600亩,其中建设用地16亩,试验用地584亩。
经过几年建设,黄河三角洲站已经建成17个实验室、16间公寓、餐厅等。一栋木屋和三层小楼,窗明几净,为在这里实验的科研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黄河三角洲站还先后完成了氮沉降模拟试验、地下水位模拟控制池、营养元素添加试验区、降雨与增温控制试验区等野外控制试验建设。这一系列原位控制试验设施将进一步增强目前黄河三角洲站的立体观测体系建设,完善试验站的监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基本满足了近中期黄河三角洲滨海与河口湿地的监测、科学研究与示范的工作需求。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视察黄河三角洲站后对近年来海岸带所及黄河三角洲试验站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肯定,同时鼓励研究所要充分利用特色河口三角洲台站,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计算工具,强化天—地—海持续观测与系统分析,并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认识动态、复杂的海岸带规律,为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盐碱地改良与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将全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与环境长序列野外监测与观测试验平台,建成一个院地共建、完全开放、资源共享的科研交流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使之成为滨海湿地生态学与生物工程、环境学与环境工程长期观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科研示范基地,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发展成为综合性野外台站。”于君宝对此信心满满。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