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海洋所 王东晓等提出印度洋赤道潜流新观点
信息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 | 作者:admin | 时间:2015-07-13 16:29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中科院南海海洋所 王东晓等提出印度洋赤道潜流新观点”,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日前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王东晓领衔的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观察数据并结合数模,系统阐述了印度洋间歇性赤道潜流(I-EUC)的特征,并且提出了I-EUC夏秋季依旧存在、不受印度季风降雨强度影响的新观点。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物理海洋学杂志》。
据介绍,I-EUC在冬春2~4月出现,夏秋8~10月再生,但其强度显著减弱。潜流主体通常位于60~200米水层,流核位于20摄氏度等温线附近,流速一般为50~60厘米/秒,最大可达120厘米/秒。不同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永恒的赤道潜流,间歇性I-EUC呈复杂时间和空间变异特征,一直是海洋学家研究的难点。
此次研究人员发现,强I-EUC主要出现在每年冬春的2~4月,贯穿整个印度洋赤道海域。在西部,I-EUC主要由东风直接强迫的赤道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所致;而在东部,东边界反射的罗斯贝波起支配作用。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年份的夏秋季I-EUC都会再生。I-EUC几乎常存于西印度洋,在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年,也会出现在东印度洋。而西风异常导致的西向压强梯度力及西向次表层流,是EUC在东印度洋负IOD年和非IOD年消失的原因。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