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等发现原恒星质量外流中高速旋转的“子弹”
信息来源:紫金山天文台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06-20 16:30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紫金山天文台等发现原恒星质量外流中高速旋转的“子弹””,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恒星形成于致密寒冷的分子云核之中。观测表明,分子云核所携带的角动量通常比年轻星的自转角动量大5-6个量级。因此,在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角动量流失。但如此多的角动量是如何转移到系统外界的?这就是在恒星形成领域长期困扰大家的“角动量难题”。
质量外流是恒星形成过程中最剧烈的标志和表现之一。因为质量外流由旋转的星周盘驱动,因此人们普遍相信,外流是云核角动量转移到外界的一个主要渠道。但长期以来,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一直鲜有外流旋转的研究;仅有的几个旋转外流样本主要来自演化的年轻星(T Tauri stars)。而在恒星形成早期,在角动量转移的主要阶段,目前依然缺乏可信的旋转外流的观测样本。
通过位于美国夏威夷的亚毫米干涉阵Submillimeter Array(SMA),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鹏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对NGC1333恒星形成区中具有变星特征的原恒星SVS13进行了观测研究。SVS13驱动了目前已知的最高速度的分子质量外流;这个分子外流由一串高速的“子弹”组成。基于SMA高分辨率的观测,该团队首次发现这些“子弹”具有清晰的旋转结构。这些旋转的“子弹”所携带的角动量极其可观,可以高效、迅速地将原恒星系统中的角动量释放到外界。这个发现将有助于解决困扰大家已久的“角动量难题”,并印证了质量外流在恒星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基于这些“子弹”的速度结构,该团队分析得出它们由星周盘约6-7AU半径处喷发,极大地支持了外流起源的“盘风”理论。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青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科院先导专项的支持,并于2016年6月发表在国际核心天文刊物《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图:通过SMA干涉阵CO分子谱线观测得到的SVS13的外流速度结构,揭示了高速“子弹”清晰的旋转结构(左图)。这些旋转的“子弹”所携带的角动量(specific angular momentum)与分子云核相当,远大于星周盘的角动量(右图)。图像摘自Chen et al.(2016)。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