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类群生物扩散交流整合分析与板块碰撞格局研究获进展
信息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07-18 16:36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多类群生物扩散交流整合分析与板块碰撞格局研究获进展”,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Biotic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mainland Asia through time。该研究揭示了自始新世以来的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相接后,多个生物类群在两个板块间的扩散过程,对研究地球板块运动和生物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交流是现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形成途径之一,生物物种的扩散交流大多发生于板块间具有适宜气候和温度的陆桥处。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物种都是由冈瓦纳大陆经过印度次大陆扩散而来,使之成为现今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理区系之一。
李家堂等201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Diversification of rhacophorid frog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faunal ex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的文章,通过运用树蛙类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揭示了渐新世时期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存在着快速的物种交流现象。然而,同样地质变动是否对其他生物类群的交流有类似的影响,亚洲大陆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生物交流何时大规模开始,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之间的物种扩散是否随时间为统一过程,生物间交流模式的潜在波动是否与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有关,这些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为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李家堂作为课题负责人,联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无脊椎动物学家Sebastian Klaus、伦敦大学古气候与古温度学家Robert J. Morley、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家Martin Plath以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张亚平,利用了包括18次两栖动物类群扩散事件、22次爬行动物类群扩散事件、23次鸟类类群扩散事件、21次无脊椎动物类群扩散事件、15次硬骨鱼类类群扩散事件和16次植物类群扩散事件在内的大量生物类群的扩散历史,开展了深入的探索研究。研究涵盖了35次从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和92次亚洲大陆向印度次大陆的扩散事件,集中整合解析了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自约5000万年前碰撞以来的生物类群的交流过程与规律。
研究表明,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物种交流开始出现。自4400万年后,东南亚大陆与印度次大陆之间的生物类群交流频次开始加强,在经过一段调整后,从3900万年到1100万年期间物种交流继续加快,并在1500万年物种交流频次达到峰值。这与中新世中期,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过程中,从缅甸到不丹的低喜马拉雅山麓雨林带区域的形成时间相一致。自1400万年前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物种交流开始减弱,这与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季风气候的转变及气候的干旱影响相关。
本研究基于大数据,利用META整合数据分析的方法,大尺度解析了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生物类群在两个板块间的扩散过程与扩散规律,为多类群生物地理学拟合板块学、地质学、古气候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新的全面线索。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国际合作基金,中科院和德国研究基金的支持。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