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晚更新世亚洲象摄食模式研究获进展
信息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10-17 16:14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广西晚更新世亚洲象摄食模式研究获进展”,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作为现生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真象科,食物的获取对其生存和演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真象科动物的高冠齿形态及其发达的咀嚼能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C4植物在全球范围的扩张。通过化石牙釉质的C同位素分析发现,在演化的早期阶段,亚洲象属(Elephas)摄取的食物的确包含了大量的C4类植物。然而在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兴盛的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模式是否依然如此,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为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合作,利用化石牙釉质的C、O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广西地区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模式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初步探讨,以硕士研究生马姣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
据文章通讯作者胡耀武介绍,该项研究选取了晚更新世早期(距今十万年左右)广西崇左左州岜仙洞遗址中出土的32枚大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牙釉质的C、O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亚洲象的摄食模式,并通过与之前发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尝试探讨亚洲象属摄食模式的演化轨迹。
崇左岜仙洞动物群的C同位素值(图1)均显示出典型的C3类特征,表明它们主要栖息于C3类植物为主的环境。11例亚洲象的同位素数据,分布较为广泛(图1),表明它们为典型的混食(草叶)者。根据亚洲象同位素数据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组(图1)。象群内部摄食模式的分化,可能与象群食物摄取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年龄个体的食物选择、象群中种、亚种或者种群的分化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此外,通过对不同地质年代出土亚洲象属的C同位素值的分析比较(图2),勾勒出亚洲象食物自C4植物转向C3类植物的大致进程,也反映了亚洲象灵活多变的摄食模式,这也可能是其幸存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访问学者项目以及中科院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