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所研究揭示内隐自尊可遗传
信息来源:心理研究所 | 作者:admin | 时间:2017-08-25 11:19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心理研究所研究揭示内隐自尊可遗传”,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近二十年来,内隐自尊一直是内隐社会认知和自尊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内隐自尊是指由于过度学习而自动化了的自我评价,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对内隐自尊的起源了解甚少。因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蔡华俭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考察了内隐自尊的遗传基础。
内隐自尊既可以表现为一种特质,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状态。作为一种特质,内隐自尊出现于儿童早期,具有较高的次序稳定性,并且调节与自我相关的神经活动。基于这些线索,蔡华俭团队预测内隐自尊可能不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作用。
为检验内隐自尊是否可以遗传,科研人员考察了232对来自北京的双生子,其中117对同卵双生子,115对异卵双生子。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标准内隐联系测验(IAT),并采用改进后的D分数作为指标。结果与前人一致,中国被试表现出积极的内隐自尊。更重要的是,同卵双生子两人的内隐自尊的相似度高于异卵双生子两人的相似度,表明内隐自尊具有可遗传性。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内隐自尊的遗传度为22%,即内隐自尊的个体差异有22%源自遗传因素;共同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解释了13%的个体差异;特异环境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解释了65%的个体差异。除环境影响外,人们的内隐自尊还受遗传的影响。
关于内隐自尊的起源,现有理论认为,内隐自尊是人们日积月累习得的一种自我评价,主要由外部环境决定。简言之,内隐自尊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具备。但蔡华俭团队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内隐自尊是具有遗传基础的。同时,这一发现支持了内隐联系测验作为内隐自尊测量的有效性,澄清了一些对于内隐联系测验的质疑。
该研究受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