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给盐碱地披“绿衣”
信息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4-07-22 16:54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给盐碱地披“绿衣””,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宁夏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当时这里基本寸草不生,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地,好像刚刚下过雪一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技术生物所)研究员吴正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他和同事吴丽芳带领课题组成员第一次赴宁夏的盐碱地实验示范田块考察时,这一幕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如今,这里早已换了模样。示范田里长满了茁壮的玉米,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
这得益于技术生物所科研团队将最新研发的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与耐盐碱盐肤木种植技术的应用。
创新技术摆脱盐碱困境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这首民谣道出了农民们对盐碱地的无奈。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宁夏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据宁夏遥感院和农发办共同调查发现,引黄灌区661.6 万亩耕地中,盐碱化耕地221.9 万亩,占总亩数的33.54%。另外,盐碱荒地面积达83.5 万亩。若不加大治理和预防力度,引黄灌区部分高产稳产田有向中低产田演化的趋势,将会直接影响该区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盐碱化还带来生态环境恶化,更会影响灌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所以,盐碱地防治和开发是宁夏农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员吴丽芳说。
2011年,吴正岩与吴丽芳等技术生物所科研人员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仲乃琴开始对宁夏盐碱地改良进行前期调研。第二年,他们便进行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盐碱地化肥增效技术)和耐盐碱盐肤木种植技术两项技术的基础内容研究。今年初,这两项技术开始进行技术示范。
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通过保肥、保水、离子交换等作用,降低肥料周围微区土壤的盐分和pH,改善微环境,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作物耐盐碱能力,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今年年初,该技术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前进农场(西大滩)以及银川市芦花镇园林场进行50亩玉米小区试验,并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示范玉米950亩。
田间数据结果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兴奋。例如,等养分施肥时,添加10%盐碱地化肥增效剂的化肥与常规肥料相比,可使玉米出苗率提高23.9%,株高增加35.4%,径粗增加12.7%,叶色普遍更加浓绿;减养分10%施肥时,添加10%盐碱地化肥增效剂的化肥与常规肥料相比,可使出苗率提高18.1%,玉米株高增加23.6%,径粗增加9.4%,叶色普遍更加浓绿。
另一项技术即耐盐碱盐肤木种植技术,可使盐肤木在宁夏盐碱地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且长势良好。这项成果为实现能源植物盐肤木在盐碱地的成功种植,促进盐肤木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利用盐碱地提供了技术保障。
将简单实用的技术推广出去
7月初,宁夏自治区农发办组织有关专家在示范田块现场召开鉴定会。与会专家认为: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可显著提高盐碱地肥效,明显促进玉米出苗、生长和发育,大幅提高了作物对盐碱地的适应能力,且成本适当、操作简单、材料环境友好,适合在盐碱地大面积推广。该成果对于开发、改良、利用盐碱地,减量减排,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节本增效,促进盐碱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意义。耐盐碱盐肤木种植技术同样也得到了专家好评。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两项成果让盐碱地块作物增产或植物种植看到了希望。”技术生物所副研究员蔡冬清向记者介绍说。
在过去几年的技术攻关中,无论是实验方案的探寻还是田间地头的实施都异常辛苦。
比如,最初,实验方案的探寻和摸索让项目组成员颇费脑筋。他们调动了项目组成员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在多人反复实验后,终于在实验室基本确定下来实验方案和应用示范计划。
接下来就要到示范田块中动手实验。这就需要大量的田间实验人员,可是项目组人手短缺也曾使他们颇伤脑筋。“幸运的是,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基地和宁夏农发办为我们提供了专门的实验人员,从而保障了技术实验示范的顺利进行。”吴正岩说。
目前,这两项成果已基本成熟,科研团队非常有信心进行更大面积的推广,并借助市场力量进行转化。科研团队已经联合安徽合肥海智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市场推广工作。
“由于这两项成果实验程序清晰,使用方法简单,实验材料环境友好且成本较低,因此我们相信一定能够顺利推广出去。”吴正岩说。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