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肿瘤研究所2025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合作创办,借助三方优势,打造的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型的,融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心。
一、合作导师简介
詹启敏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癌变机制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从基因组水平和微环境视角全面系统揭示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聚焦癌前病变和肿瘤微环境阐明食管鳞癌的发病机理、并为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提供重要基础数据。聚焦肿瘤与宿主互作的科学问题,锁定影响50-80%肿瘤患者的泛组织损害的典型疾病——恶病质。综合应用多组学分析技术和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系统阐明导致恶病质组织损害的肿瘤源性关键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为恶病质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国际医学生物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引用21800多次。出版著作16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70余次,17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崔永萍教授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肿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演化及肿瘤微环境研究,从克隆进化角度综合分析了食管癌肿瘤异质性问题,揭示了中国高发特色恶性肿瘤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变异基础,建立了分子分型体系,鉴定和优化了用于指导我国食管癌个体化诊疗的分子标志物,为中国食管鳞癌的精准诊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以来在肿瘤领域相关的主流学术杂志Cell Research、Cancer Cel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等共发表SCI论著40余篇,论文近年被SCI他引1700余次,多次被Science、Nature 期刊文章所引用。获得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等,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二、课题组研究方向
1.肿瘤发病机理及精准诊疗;
2.肿瘤的多组学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研究;
3.肿瘤微环境与癌变演进机理;
4.肿瘤微生物。
三、招聘岗位
肿瘤微生物领域生物信息学博士后1人
岗位工作内容
1.完成合作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2.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 1篇(中科院二区以上);
3.主持1项深圳市级以上项目;
4.申请专利1-2项;
5.积极申报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应聘条件
1.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获或即将获得肿瘤学、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不满3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年龄原则上35周岁以下;
2.具有扎实的肿瘤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分析领域)相关的丰富项目经验;
3.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4.具有较强的分析、交流和组织能力,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以及和跨学科团队合作;
5.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福利待遇
1.年薪21-30万,深圳市36万元补助(两年),具体薪酬根据应聘者履历和成果面议。团队将积极协助博士后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将额外享受56万元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按照深圳市缴费比例上限缴纳五险一金,享受带薪年休假、节日慰问等福利;
2.提供国际水准的研究条件,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研究经费、精良的实验仪器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
3.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申请深圳市相关配套待遇(如人才补贴、公租房等),医学中心可协助进行申请;
4.出站待遇:据相关政策,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后6个月内留(来)深全职工作且与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给予每人36万元出站留(来)深生活补助。优秀出站博士后可优先聘任课题组全职序列岗位。
六、应聘者请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著清单(SCI收录文章需注明影响因子)、获得奖励情况;
2.博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应届毕业生可于毕业后补发);
3.博士论文全文PDF版(应届毕业生可于毕业后补发);
4.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SCI收录论著全文;
5.两封专家推荐信(包括博士导师的推荐信);
6.博士后工作期间研究设想。
七、联系与咨询
联系人:丁老师
联系方式:dingning@szbl.ac.cn(邮件主题标明为“应聘岗位+姓名+博士后招聘网”)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EMQ4lePYD1CbA5ggZ2T53Q
来源: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