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5-04-10 13:54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示意图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肩负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的历史重任。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开展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前不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市、中关村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与国家、北京市职能部门及中关村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关村主要协会、企业、机构及中关村国家“****”专家等开展访谈、座谈数十次,在梳理中关村人才政策体系,对典型园区单位开展实地调研,比较研究国内外园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时期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关村渐成创新驱动示范标杆
自2011年15个中央单位和北京市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关村全力落实特殊政策、构建特殊机制、打造特殊平台、引进特需人才,加快打造“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构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工作新局面。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为下一步打造中关村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升级版”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关村已成名副其实智力聚集地
当前,中关村正在着力打造未来科技城和中关村科学城两大“发展极”。中关村科学城聚集了航天科技创新园、航空科技园、信息服务创新园等一批重点研发基地,通过加强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前沿科技成果落地。未来科技城作为中央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汇聚了清洁能源、航空技术、节能建材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海外高端人才,正在培育“太阳能薄膜电池”等30多个前沿技术项目。到2013年底,中关村已集聚各类人才189.9万人,约占北京地区人才总量的1/3。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才分别超过1.8万人、18.3万人,集聚海外归国人才1.8万名、外籍从业人员近9千人。截至2014年6月底,入选中央“****”、北京“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入选者分别达到874人、424人和158人,均占北京市的70%以上。中关村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智力资源集聚地。
以体制机制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中央支持北京市在人才特区实行了“重大项目布局”“科技经费使用”“股权激励”等13项特殊政策,积极探索了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的有效措施。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中关村先后出台了深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等“1+6”先行先试政策,争取中央支持出台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等“新四条”政策,在市级层面制定实施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大力推动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以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为纽带鼓励人才协同创新,通过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府股权投资、示范应用工程等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构建了较为先进的人才政策网络体系。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中关村支持高端人才组建了37家新型社会组织,为人才创制技术标准、开展协同攻关搭建平台。同时,支持北京生命所、纳米能源所等科研院所创新科研体制,推动车库咖啡、创新工场、36氪等专业型孵化器创新发展,培育了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产业,为原创性成果生成,创新型成果转化以及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畅通了渠道、链条。2014年底,国务院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以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人才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中关村人才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核心任务数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国内技术标准创制数量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中关村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7782万件、2.0991万件,新创制技术标准120项,其中国际标准23项,国家标准97项;取得了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创制了TD-SCDMA、McWill、闪联等86项国际技术标准。中关村在大数据、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累计推动70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全年流向京外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84.1亿元,对全市科技创新贡献率超过30%。当前,以联想、百度为代表,中关村构建起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入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2362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占到全国的1/3,其中仅2014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创业企业就超过1.3万家,中关村每年发生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达到全国1/3左右。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中关村正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标杆。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集聚人才智力顶尖资源
“新常态”下,中关村要保持高速发展面临着相当的挑战。“十三五”期间中关村要掌握一批世界重要学科和产业话语权,产生一批改变人类工作生活的颠覆性技术,成为国际重要原创思想汇聚地和发源地之一,需要在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人才智力顶尖资源、提升原始科技创新能力,扫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羁绊上取得更大突破。
“新常态”下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关村距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还具有一定差距。具体而言,对比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硅谷等世界发达科技园区,中关村在大规模吸引、集聚和使用全球高端人才智力,有效配置、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要素和产业资源,涌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科技成果、产生具有全球话语权、影响力、控制力的领军企业,形成具有技术主导权的现代先进产业集群上,对全球的影响力和引领性还不足,对国际的贡献率、辐射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关村要保持创新发展、高速发展、跨越发展都还面临众多的挑战。
将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
中关村要坚持“高质化目标、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思维、社会化参与、国际化发展”,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努力构建世界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
高质化目标,是指立足首都打造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和一流眼光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构建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治理体系,将中关村建成全球最具活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成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金质名片”。
市场化方式,是指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人才工作中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吸引人才、开发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检验人才和回报人才,营造天下英才竞相汇聚、蓬勃涌现、自由竞争、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
法治化思维,是指充分尊重法律的地位和尊严,大力营造崇尚法治精神的区域氛围,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法治保障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阳光、透明、诚信”中关村,将人才政策优势转变为人才法治优势,为集聚、使用天下英才提供法治社会新典范。
社会化参与,是指进一步突出社会组织在引导人才发展中的角色作用,充分调动产业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投入人才资源开发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学界、产业界、工程界和专业组织有序分工、协调合作、良性互动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
国际化发展,是指打造引领人才工作开放度的国家标杆,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产业、科技和人才竞争,大力推进国际产业要素有机集聚,积极打造国际人才发展高位平台,着力增强全球创新资源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影响力,建成国际人才集散配置枢纽,形成跨国界的人才高地感召力。
打造中关村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升级版”
未来五年,中关村要围绕建设世界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的人才工作定位和目标,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优化人才智力开发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推动机制、建设人才发展法治环境,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加紧工作布局。
优化人才智力开发机制
完善跨国人才智力开发体系。探索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马塔姆等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及世界级研发机构合作,共建“人才发展与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开放实验室和独资研发机构,就地开发使用境外高端人才。打造产教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定向招生以及合作办学。筹建中关村创业大学,实施中关村“转型理工科教育”“理工科毕业生成长跨越项目”和“案例推进与示范”人才培养过渡项目,推动院校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领域有效迁移。构建中关村人才评价体系。发挥第三方权威专业评价机构的作用,建立接轨国际、面向未来、符合中关村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打造国际职业资质认证中心,推动不同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探讨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知名行业企业内部职级评价体系与政府认定职称、职业资质的转换衔接办法。
畅通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以打造重要国际人才枢纽为目标,探索建立国际交流大市场,打造国际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人才信用体系,有序推动国际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及人才服务与发达国家有效对接。打通京津冀人才配置渠道。加快推动户籍、编制、档案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京津冀区域人才流动的城乡、行业、身份等制度性障碍。定期发布京津冀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完善人才流动调控手段,促进人才配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协调。
强化创新创业推动机制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有机结合,激发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和生产消费模式创新变革,带动催生新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开放实验室,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培育智能穿戴、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兴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和科研设备后补助机制。改变政府“命题式”科技立项模式,形成“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立项与支持机制。推动面向工艺生产和生产线的创新验证,将科技成果评价从专业评审向产业化验证转变,从节点监控向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全过程评价转变,将成果是否转化作为课题评审的标准之一。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以建设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为重点,完善创业投资体系,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水平。健全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投入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开发创业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原始创新技术和早期创业项目。推动设立境外投资和并购引导基金,将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引导创投企业按市场机制选评、投资和管理。推进孵化器市场运行机制。推动“专业技术平台+风险投资+专业服务”的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载体发展。健全孵化器投融资功能,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孵化体系内风险投资网络,健全项目与资本快速对接新机制,推行持股孵化方式。创新国有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推动孵化器盈利模式从传统房租物业收入为主向专业服务收入为主转变。鼓励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产学研合作载体,为孵化对象提供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交流渠道、中介服务,引导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孵化器集群,推动“两岸三地共同孵化网络”建设,提高现代企业孵化水平。创新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资本转移转化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完善职务发明奖励和报酬制度,探索对职务发明人实施年薪制、项目提成制和协议工资制等,提高对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激励力度。结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建立既体现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又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制度。
健全人才工作促进机制
建立新型人才服务平台。深化人才审批行政改革,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打造人才相关审批手续一站式服务窗口。采用总窗集中受理、专窗限时办结、项目绿色通道、全程跟踪督办、部门协同统筹的方式,形成从人才引进培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创新资助、金融支持到户籍迁移、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链条。完善各园区协同发展体系。根据核心区、成熟园区、新进园区分类,构建差异化的人才政策管理体系。建立以高端人才为重点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一区十六园人才资源的有机整合。创新利益协调和政绩考核机制,建立研产分离项目以及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区与承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重视对R&D(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发明专利申请数等与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有关指标的考核,健全相应评价机制。强化人才优先投入。设立中关村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人才重点工程实施、急需紧缺特需人才引进、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及人才奖励等,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设立各类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执笔人: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室副主任)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