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挺立创新潮头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5-06-03 17:23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以“人才+”挺立创新潮头”,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短短3年,一条以姚力军为核心的“原料—半导体材料与装备—芯片”的全新产业链在余姚建起。图为姚力军正在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半导体制造用溅射靶材。
浙江余姚,素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全国百强县榜单“常驻户”。经济新常态下,这个曾经的“东南名邑”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地区,依然熠熠生辉。
2014年,余姚规上工业总产值1324.8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1.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上升至43.6%、28.9%。
区域经济实现“二次突围”,余姚靠什么?
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给出了答案:“人才+”驱动创新战略。余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人才为引擎,加以“平台、服务”两轮驱动,最终以一个个高新产业集群,成功打造了区域经济新名片。
把创新链建立在产业链上
以“人才+产业”汇聚发展新动能
在余姚,国家“****”专家姚力军是个名人。不仅因为他在余姚建立了全球第四、国内唯一的半导体溅射靶材生产基地,更因为他给余姚带来了一条“原材料—半导体材料与装备—芯片”的全新产业链。
2005年,姚力军从海外回来,在余姚创办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半导体产业用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此前,半导体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生产,长期被日本及美国的公司垄断,中国制造半导体芯片的溅射靶材完全依赖进口。姚力军带着由多名海归博士组成的团队,坚持生产设备国产化,成功研发出半导体用铝、钛、铜、钽溅射靶材,还突破了300mm大尺寸半导体用溅射靶材,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00余项,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产品被世界一流半导体企业所认可,销售连续5年翻倍增长。
2012年,吴景晖来余姚找到姚力军,为自己的高纯钛项目寻找客户。吴景晖,美国匹兹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是世界上少数掌握电子级高纯钛提炼核心技术专家之一。“高纯钛”是姚力军公司产品溅射靶材的原材料,在产业链中,二者是上下游的关系。两人从“买与卖”的谈话开始,半个小时后,就决定共同构建一条“原料—靶材”产业链。
“正是因为这个产业链,我才下定决心来余姚。”几个月后,吴景晖放弃在无锡投产的计划,带着项目在余姚创办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2014年6月30日,吴景晖领衔的中国第一炉“电子极低氧超高纯钛”在余姚投产,整个生产线完全自主创新,钛锭纯度高达99.999%,填补了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空白,打破了美日两国对这一项目的长期垄断。
这件事让余姚从姚力军身上发现一条“产业链”,也让余姚意识到,只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人才链打造创新链,才能真正汇聚起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利用姚力军的产业“召唤力”,余姚紧接着又引进了一批海外人才。美国康奈狄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博士周华,由硅谷回国在余姚创办宁波江丰精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投产了我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0.13微米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法国国立工艺大学电信博士秦岭,到余姚创办了宁波芯路通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全球半导体无线终端核心芯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由电子激光专业博士黄永章,到余姚创办宁波瑞曼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半导体设备和工艺的开发……
短短3年,一条以姚力军为核心的“原料—半导体材料与装备—芯片”的全新产业链在余姚建起。统计显示,这一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多亿元,已成为余姚发展的一个新动能。
把创新要素融合到园区里
以“人才+平台”驱动余姚智造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在一个城市,这基本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的“标配”。但在余姚,还有一个“园”——“****”产业园,它也是浙江省首个“****”产业园。
园区的诞生源于毛宏芳的一次考察。当他第一次到姚力军的企业时,惊讶地看到姚力军已经整合了一个又一个团队,深受启发,于是产生了搭建一个更大的新兴产业平台的想法。
“余姚毕竟是个县级市,我们天天冥思苦想,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怎么借用更多的资源来发展自己?”毛宏芳告诉记者,“****”产业园的搭建,就是为了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于同一平台,发挥出1+1>2融合效应,更好更快实现产业化。
对“****”产业园,余姚按照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一园三基地”的建设思路,多点布局,同步实施。在园区,还配套了一揽子极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对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所创办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的创业扶持资金和最高500万的创业种子资金支持,并在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给予最高500万银行贷款额度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全额贴息补助,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业创新团队,实行一事一议。
这个成立仅仅3年的产业园区,已培养和引进国家“****”专家32名、浙江省“****”专家14名;目前注册落户项目达到44个,已投产项目13个;铜、铝、钛、钼、钽等靶材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日臻成熟蓄势待发,“智能制造”特色小镇正呼之欲出。
半年前,“中意生态园”这一国家级园区落户余姚,成为又一个聚才聚智的平台,和浙江“****”产业园形成“一区两园、共赢互利”的局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余姚智造的高度将不断得到拔升。
把服务链对接到创新链上
以“人才+服务”打造聚才生态
余姚浓厚的创业氛围给了人才腾飞的翅膀,而插上这双翅膀的恰是余姚市委市政府。他们认为,政府能提供的不只是“3个500万”政策,更要有“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链条式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出创业最优生态。
在江丰电子的初创阶段,企业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是余姚市委市政府协助解决了科技种子资金问题,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而当江丰电子订单猛增,急需资金购买大批设备以扩充产能的时候,又是余姚市委市政府在一个月内增加了4000万元的银行贷款额度。
但江丰电子不是受到余姚政府“无缝对接”链条式服务的孤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余姚已经形成了市领导直接联系项目、市委常委会、重大事项酝酿会专题讨论会、定期项目协调推进会、服务人才专项例会等一系列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已经全面推行了“模拟审批”“联合验收”等模式,正不断刷新着高科技项目落地投产的“余姚速度”;拎包入住式的人才公寓以及在子女就学、卫生医疗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彻底解决了人才到余姚创业创新的后顾之忧。今年,该市又以市管干部为主体,推出了助创专员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亟需政府协助解决的问题。
对于“产学研金”合作机制中的“金”字环节,余姚政府再次延伸服务链,大力推动“智资”合作。2014年,余姚新成立了专门面向“****”项目的“智生创投基金”,今年,又大胆以众筹模式探索启动了“才·富”合作公社。
不断优化的人才发展生态,加速了创业企业的成长步伐,也必将让余姚创新驱动发展的春天来得更快。
微点评
用加法做出乘法效应
叶枝利
人才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余姚市坚持边探索边实践,将“产业、平台、服务”不断与人才相融合,以“人才+”的形式催生出乘法的效应,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实施“人才+”,核心是产业导向。围绕产业聚人才,聚拢人才促产业,这是抓人才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只有在产业链上构建人才链,搭建创新链,促进“产才”深度融合,才能形成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以人才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施“人才+”,关键是平台建设。“人才+”要做出乘法效应,必须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的活力,而平台建设则是其关键要素。近年来,余姚举全市之力建设以浙江“****”余姚产业园为重点的引才平台,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余姚。
实施“人才+”,重点是服务保障。县级城市人才工作的特点,是人才带着项目来,人才跟着项目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出有利于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成功创业、成就事业的服务举措,营造好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业生态环境。(作者系浙江余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