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束缚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5-08-03 16:28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如何打破束缚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核心阅读
●做技术的人只需要集中精力把技术做到极致,其他像融资、市场都通过创新工场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来完成。如果能打造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最后形成一个合力,那么就可以促使更多创新人才人尽其才,创业成功。
●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给科技工作者一个更自由、更宽松的科研条件是保证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浙江省余姚市委书记 毛宏芳:
以“人才+”驱动创新
在人才驱动创新战略中,如果借用现在很时髦的“互联网+”这个概念,余姚采用的是“人才+”的战略。
第一,人才+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去推,人才驱动很难实现,所以我说,政府的认识到哪个水平,人才驱动就到哪个水平;政府的人才创新理念到什么程度,它的推动就能到什么程度。党管人才,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优势。余姚在对接国家“****”专家时,我们的做法是政府四套班子成员每一个人到机场,点对点对接一个专家,整个会议期间专门为这个专家服务,让他们感动,让他们感到余姚对人才这么重视。我们还要让专家看到政府始终是跟他抱团在一起,政府就在他的背后。在这里,我们是朋友,经常打个电话嘘寒问暖,让他感到不孤独,最后能够融入这个集体当中。
第二,人才+人才。也就是“以才引才”。我们从姚力军博士那里发现了一条链,江丰公司已经发展六七家企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以后我们可能引进了某博士专门做机器人,又形成一条产业链。每个人才身上都有很多资源,如果五年以后余姚有“1000个博士+3000个硕士”,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就可以说“浙江看余姚”。
第三,人才+政策。当初撬动余姚****产业园,引进新一批海归回来的重要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的3个“500万”政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政策,还是一个组合拳。
第四,人才+资本。也就是“才富”对接。我们现在探索成立基金的模式。政府拿出1个亿,再通过其它渠道募集9个亿,比如引进民营企业家的资本,撬动基金来投资项目,这种方式将收到不错的效应。
第五,人才+产业。如果人才能和企业结合,那么一个产业就撬动起来了。余姚有传统的塑料产业,兵科院这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搬到余姚来,就是因为余姚有产业。当然人才也可以创造产业,比如姚力军博士就创造了一个产业,包括现在浙江在推行“机器换人”,也是和当地产业发展密切关系的。
第六,人才+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我们的****产业园,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宁波意大利产业园。我们要利用这些平台,把技术、项目和人才结合起来,在余姚实现产业化。
最后,人才+服务。为什么余姚这样一个小地方能够弥补大城市的不足?就在于我们提供了大城市没有的一些元素。举一个例子,余姚建设了人才公寓,公寓下面是一个五星级酒店,公寓都是装修好的,住在那里出行就医都有保障,特别是就医,政府部门可以直接帮你联系。再比如说在余姚高铁站有一个VIP接待点,“****”专家下了高铁可以直接到那里去。科研在北京,基地在余姚,如果余姚能够把这个蛋糕做大,就能真正成为全国的一个人才驱动高地。
国家“****”专家、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力军:
建立科学的创业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国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几个方面还需要改善。
一是政府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加强但是不平衡。余姚一个县级市培养的“****”专家就有11位,而有的地方连一个都没有。要想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环境,必须要政府一把手的重视,然后在全社会营造氛围,引入社会力量的加入。
二是对回国创业型科技人才,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党政干部和企业家,我们都分别有一套评价体系,但对创业型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起来。我们往往都是站在一旁看他的举止谈吐,“猜测”他能不能做成、会不会搞市场。但很多科技人才都是国外培养回来,行为表现上和国内人才不一样,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容易错误估计他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有必要对回国创业的科技人才,建立一套科学评价体系。
三是要增强宽容创新失败的意识。在美国,如果你创办的一个公司失败了,这会作为你很好的一个经历,为什么呢?投资者会说,他失败过,所以他下次失败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下一次创业他能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做了“宽容失败”的事,影响会更大。很多人会这么想,这个地方不吝支持,就是失败仍然可以支持,所以我愿意来。我觉得地方政府应该多一些“鼓励大家尝试”“宽容创新失败”的意识。
国家“****”专家、宁波瑞能环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科:
吸收“创新工场”经验
打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我认为要吸收两个模式的经验,一个是台湾工业院的模式,另一个模式是“idea lab”,创新工场。像姚力军这样既是技术专家又是企业家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专家、海外回来的人才,都是技术非常强的人,但在创业方面有一定的短板,那么创新工场的作用就是帮助这类创新人才实现创业。通过一个园区的形式,由创新工场提供最优秀的CEO,最优秀的CFO,最优秀的CIO,最优秀的法律顾问,做技术的人只需要集中精力把技术做到极致,其他像融资、市场都通过创新工场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来完成。如果能打造这样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最后形成一个合力,那么就可以促使更多创新人才人尽其才,创业成功。
国家“****”专家、宁波江丰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总裁 周华:
让服务跟上创新步伐
怎么才能让人才创新创业成功,一些地方在取经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给了多少百万的资金支持这类优惠政策,实际上这只是学到了皮毛,关键在于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有没有跟上。比如在余姚,为了帮助我们在创业中少走弯路,市委市政府创造了很多联盟,创业中的很多困难和问题在一次联席会中就能解决,不需要一个个部门去跑。另外还有一个驻厂制度值得借鉴,市委市政府出面组建地税服务中心,帮助企业从一开始做财务健康,为将来的融资打好了基础。
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国农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 黄三文:
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时间
没有宽松的环境,人不可能有创新。在科研人员的管理上,我想呼吁一下,必须保障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经费和自由,来进行科研创新。比如出国开会,规定只能开五天,这个时间还包括往返路途时间,基本没什么时间好好交流。还有大学里各种教学评比考察,把精力占用很多。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华大农业总裁 张耕耘: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华大科研团队平均年龄26岁,这是一个什么群体?说白了就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些是大学没有毕业。不是我们不用成熟的人才,是没有这方面人才,很多人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实践中干出来的。
目前华大在世界著名学科杂志《自然》发表文章的人员中,本科学历高达32%。很多华大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在读期间就已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主导或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些青年人才是华大科研乃至基因组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按照广东省目前的人才评价政策,他们没有资格申请高级职称,没有高级职称,也就没有办法申请主持各种科研项目,这成为了一个“死循环”,制约了这些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因此,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对生物领域基因组学人才职称评定上,设立绿色通道,对于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的人才,给予相应的职称认定,让他们可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活动。
我们说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英雄不问出处,很多人才不是必须师承哪个高人后才能成为一个很有造诣或者有独特见解的人才。在这方面,美国西点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在美国,只要能力很强,就能得到认可,不在于他有没有证书。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不拘一格,提倡多方式、多渠道来解决人才需求。
国家“****”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曲行达:
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工作,到现在有将近7年时间,之前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老师。高校本身就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所以,对于怎么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深有感触。
第一,高校和科研单位应该为科技人才提供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短期的结果,而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但现在很多高校、科研单位把科研人才工作业绩量化和指标化,而且看重的是短期的量化结果。给科技工作者一个更自由、更宽松的科研条件是保证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更多地支持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科学研究。现在流行用一个词形容大学的青年教师——青椒。不是说他们职业多么高大上,反而是描述他们不太幸福的工作状况。首先他们是刚毕业,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他们独立的科学研究,同时他们的经济基础也并不是很好,晋升职称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大。高校应该更多地支持这些青年教师,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有博士学历,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归也都回流到国内高校,他们都有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但国内高校,青年教师第一年就会被安排很多教学工作或者行政事务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中,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循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将近6年时间,第一年教学工作量是正常工作量的1/4,第二年是1/2,他们会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缓冲时间,允许你用2-3年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科研项目。我希望国内大环境能够给这些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也能积极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和潜力。
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深圳市华傲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 贾西贝:
重视中层人才防止“人才孤岛”
人才是一个金字塔,目前,国内对高端人才的配套服务做得非常好,但金字塔中间这部分人才,我简称为中层人才,关注还不够。没有中层人才,就会导致“人才孤岛”现象,所以对中层人才的配套服务,政府也应该重视起来。特别是帮助他们解决住房上的问题,比如在科技园里配套人才公寓。另外对于交通问题,可以大家集中在一个地区创新、居住、上班,用这种形式来解决。没有了后顾之忧,人才才能为理想奋斗。
在大数据行业,现在还有一些新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被关注,比如基因测序。基因被测出来之后实际上是一组数据,这么高成本测出来的数据,数据上有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权是属于被测的个体还是属于生产经营企业,还是属于测序单位、测序操作人、测序方法发明人?比较复杂。同时,还涉及隐私权的问题。大数据行业刚刚开启大幕,如果没有做好法律保护,将来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现在在立法和政策倾斜、标准制定上应该做一些创新工作,这有利于吸引这一领域的国际人才加入国内大数据产业。
国家“****”专家、宁波瑞曼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永章:
从小事做起推动大变化
第一要培养创新意识。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灌输。有学生来找我说,“教授,我来跟你读研究生。”听到这话的时候,我总是和他们说,“你们不是来读研究生,而是来做研究生的,是来做事情的。”
第二就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没有产品的专利一钱不值,申请专利其实要保护的是产品。如果国内企业互相抄袭技术,而这个市场就这么点利润,最后的结局是这些企业都走向死亡。所以,一定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刹住“抄袭风”。
第三是提高人才待遇。比如将中国绿卡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持有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享受到相关待遇;比如解决人才住房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小事做起,推动大变化的实现。
国家“****”专家、深圳纽迪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 李灏:
增强大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技术和市场是“1”和“0”的关系,自主研发的成果被有效保护了,才能在“1”的后面加“0”。我们是做压力传感器的,碰到一件事,我们把压力传感器作为样品交给国内一个家电企业,他们拿着我们的样品,就直接照着样子做一个去申请专利。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我们需要在增强大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再下功夫。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