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亟待人才“补血”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03-17 16:46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西部大开发亟待人才“补血””,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整个分院的‘千人’加起来也就一个巴掌,到北京一看,我们一个分院还赶不上人家一个所。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跟记者聊起西部人才短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无奈地伸出一个手掌。
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近30%,但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13.6%;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科研人员仅占8.8%。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被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但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所说: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西部优秀人才 流失之殇
“7年前博士入所能拿10万元,现在才12万元,所里的博士毕业去华为,起薪27万元,怎么竞争?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张雨东明显感到,这几年进所的年轻人里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毕业的比例急剧下降。
必须承认,西部仍属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偏远地区或艰苦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却得到相对较低的收入待遇,这更增加了西部地区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难度。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也有同感。2013年7月,王光谦受清华大学委派对口支持,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近三年的时间,他深深感到,人才不足是制约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
王光谦举例说,青海大学作为一所省属的“211”高校,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167名,而河南省某省属“211”高校却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700名,甚至某单一的师范院校也有300名教师是博士。
其实,西部不光科研院所和高校缺人才,企业也缺。有代表在调研中发现,西部地区超过50%的企业在引进人才后,往往半年、一年就流失了。
孤掌难鸣的“西部之光”
“这还是一个环境的问题,相比东部,西部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一点儿问题。”从兰州到重庆,在西部耕耘多年的周绪红深有体会。
也正因此,周绪红连续多年在两会上提出西部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西部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西部地区财政能力薄弱,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
以“****”为例,张雨东说,假设有100个到北京,能到成都的也就那么两三个。“尽管待遇是一样的,但是北上广的配套好,有很好的科研聚集、产业聚集等。”
张雨东坦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怎么破这个局,暂时还没有太好的办法。
这些年,为了帮助西部地区引人留人,国家及各相关单位也都出台了一些专门政策,比如中科院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张雨东发现,前五年,“西部之光”资助的那批人成长得还不错;之后虽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但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扶持一把,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在来说体量不够了,支持力度不够了。”张雨东直言,“如果有可能适当增加一点经费,至少相当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平均数,相信效果会更好。”
平台和项目是凝聚人才利器
在周绪红看来,待遇是一个方面,不能不提,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事业的平台。他一直提倡,西部大学建设须扬长避短,将自然条件的劣势变成学科研究的优势,靠事业凝聚人才。
事实上,这也成为高层次人才选择留在西部的最大理由。
“这里有宽松的环境,有地域资源的优势,这里适合我的发展。”这些年,抱着类似想法飞到西部的“孔雀”不在少数。
因此,周绪红建议,应该针对西部的发展,用一些大的项目来凝聚人才,建立一些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朝克则认为,有针对性地在本地结合某个重大项目的实施来培植人才是一方面;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还需要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养。
“以往西部在发展中也引进过一些‘外来和尚’,当然有他们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下大力气培养本土化人才,他们对西部知根知底,情感的投入也会更强。”朝克说。
不可否认,目前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我们承认这种差距,我们也认识到西部发展急需人才。但不要操之过急,一把就填平是不可能的。”周绪红说。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