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技术革新还是引火烧身?
信息来源:蝌蚪五线谱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03-30 14:27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人工智能是技术革新还是引火烧身?”,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李世石正在与“阿尔法狗”进行围棋对弈
2016年3月15日,谷歌旗下一款名为“阿尔法狗”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与韩国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结束了第五局比赛,最终以4:1的比分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韩国棋院更是决定授予“阿尔法狗”名誉九段棋手的称号。在这款完全不依靠人类棋谱,仅仅3个月就完成自我演化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面前,人类千百年间的经验积累显得势单力薄!
然而,这并不是计算机第一次战胜人类。早在1997年,IBM的电脑“深蓝”就曾险胜前苏联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的机器人“沃森”也在智力竞猜节目中击败了人类选手。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各项水平都在飞速提升,它能否完全超越人脑?这样的景象会在何时到来呢?
“沃森”在智力竞猜节目中击败人类选手
技术奇点不再遥远
1993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数学教授弗诺·文奇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技术奇点”的概念。他结合I.J.古德于1965年提出的“制造与人类计算能力相匹敌的计算器并最终超越人类”的构想,和同年由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高登·摩尔发表在《电子学》杂志上的摩尔定律(即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认为技术的发展将会导致人工智能远超人类智力的极限,而这一时间点被定义为奇点。
摩尔定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瑞·库茨维尔曾说过,“我们的未来不是再经历进化,而是要经历爆炸。”这位在人工智能方面堪称天才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从自己优于常人的理性角度和独有的感性角度出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惊世言论,在美国学术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1999年,雷·库玆韦尔在《灵魂机器的时代》一书中提出未来互联网将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汇集成一个“完整意识体”的概念。2001年,瑞·库茨维尔从摩尔定律中获得灵感,提出了库茨维尔定理,认为人类的技术发展均以指数形式增长,并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趋近于无穷大。他将其代入到生物演化和宇宙诞生的变化中去,计算出了同样的指数增长公式。2005年,雷·库玆韦尔的新书《奇点临近》中列举了15个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的科技领域(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光速科技等),以证明技术奇点即将到来,人工智能也将在2045年得以实现。该书的内容很快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并成为当年的十大科普畅销书之一,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奇点大学
相隔4年之后,瑞·库茨维尔和空间旅行公司X-Prize的创始人彼得·迪亚芒蒂思共同在位于美国加州的国家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建立了奇点大学。这所面向120个国家的学生和企业高管开放,年录取率仅为2%的神秘学校,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科学家——他们将被赋予迎接科技高速发展所面临挑战的使命,通过学习未来学、计算机、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医疗、能源、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前沿科技,用以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贫困、饥饿和流行病等突发情况。对此,社会各界莫衷一是,技术奇点到来时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祸兮福兮尚未定论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担忧起来。2014年5月,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讨论由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影片《超验骇客》时说道:“人工智能或许不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还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而相比较于他人,没有人比因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而无法说话,仅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的霍金更了解人工智能。
其实,霍金并非担心人工智能程序被设计得非常完美,以至于超越人类的智力,而是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程序管控的研究工作做得太少,仅有的规章制度也只是由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一书中编撰的机器人三定律注。短短的三句话,与人类社会厚厚的法典相比,简直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程序会不会为保护人类而令地球上的其他生灵灭绝,会不会因某个逻辑问题而陷入无尽的死循环呢?我们不得而知。
家居智能化分布图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人工智能好的一面。苹果公司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谷歌公司的智能温控器Nest,这些电子产品将会带来生活服务的全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程序取代战斗机驾驶员、医生、软件开发者、操盘手、营销经理等职业,还能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家居智能化效果图
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简单重复的体力工作,或者有据可循的脑力工作都是人工智能的强项,那么,毫无依据,仅凭内心感想完成的创造性工作能否使人工智能束手无策呢?
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编写了一个写诗软件,用那不足1000行的代码写下了许多现代诗,而编辑从始至终都未发觉是计算机所写。由脸书和谷歌共同创建的巨大神经网络——人造大脑,能够识别数码照片,自动创建较小的图像,甚至还能识别、翻译语言,教机器人拧螺丝。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的全面掌握指日可待。
随着大量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产生,人类真的只能面临失业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如马匹逐渐被车辆取代的时候,人们也曾忧心忡忡,担心马车夫们丢去工作,但社会上同时出现了更多的新职业——司机、维修工、加油员等。那么,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取代了人类目前所有的工作,也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新职业,比如可能会出现机器人管控员。这些优秀的机器人管控员正好可以帮助协调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最陌生的初期阶段,让人类更好的接纳人工智能,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
在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构想中,我认为最贴切的莫过于“肌肉与机器融合”这个概念。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任负责人、著名扫地机器人公司科凡达的首席技术官布鲁克斯提出的,依照“如果不能战胜它,就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构想,将人体与机器连接起来,成为半人半机械化的生物。虽然看似不可思议,但在2009年的瑞典,科学家们就为一名手臂截肢的年轻人装上了这样的“智能手”——将手臂上的神经与机械手内部的芯片连接,用大脑控制各个手指的运动。
注解:
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不得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