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精耕细作培养“一流人才”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7-08-24 11:24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江苏:精耕细作培养“一流人才””,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要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根据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最新数据,江苏目前有23所高校10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上榜高校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二。
学科建设突飞猛进的背后,是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继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后,江苏先后启动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形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四大专项”的总体框架,有力提升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十三五”,江苏启动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对培养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办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高校内涵建设要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政治家,这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准。”
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改革筑牢核心价值观
6月30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党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江苏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71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名列其中,他也是71名代表中最年轻的。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中的佼佼者,徐川所运营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南航徐川”服务了全国数百万师生,每年回答学生咨询10万余条,问答专栏浏览量达2000万。他的工作方法被称为“徐川思政工作法”。今年4月,徐川被评为第九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江苏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并普遍建立了校、院(部)两级领导听课督导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葛道凯说。
以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学科为支撑、以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江苏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全省思政课建设集中体现了“三个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探索出了一种精耕细作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2016年,江苏在全省高校中遴选建设10个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南京师范大学就是其中一所。经过近7年的探索,南师大不断创新思政课网络教学实践,形成了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团队集体攻关,该校将每门课程划分为若干教学单元,让学生在规定的网络单元开放时间内,全天候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占总课时的35%至40%。
目前,江苏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4个;有20所高校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支撑,江苏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42门,全省的思政课堂精彩纷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江苏各高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的思政教学。如扬州大学,利用当地“扬州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从2010年起持续聘请了30多位“扬州好人”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境链”教学模式;盐城师范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等高校,推出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多种微信插件和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交互式课堂教学与考核,打造“指尖上的课堂”。
强基固本,品牌专业成人才培养沃土
“流体力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这门课曾被学生称为“天书”,非常难懂。但近两年学生们却发现这门课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易懂。授课教师张文君告诉记者,随着“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学校专门出台了文件,要求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我们有些课程的教学团队规模到了20人,这20人每1—2周都会进行一次集中备课,共同上好一门课”。
回归基础本位,加强课堂建设,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努力从制度上巩固高校教学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建设“精品课堂”“精品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在全省形成了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基础教学的良好氛围。
2015年,江苏省政府正式启动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专项,从全省高校遴选出258个本科、高职高专专业作为“排头兵”,每年省级财政投入5亿元用于重点建设。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巩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葛道凯说,江苏通过重点打造品牌专业,引领了高校本专科专业建设,从战略和机制上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再次把“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强调“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
“我们正迎来‘专业为王’的时代。无论是举办校长论坛还是领军者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把高校教育教学这池水‘搅起来’,让高校领导者、普通教师乃至学生家长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更加关注教学工作。”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袁靖宇说,今年江苏还将开展高校品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说课和对品牌专业的抽检,推动高校专业建设整体进入“蓬勃自发状态”。
以品牌专业为主体,江苏近两年立项建设省高校重点教材349部,其中修订教材201部、新编教材148部;立项建设省在线开放课程350门,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发展的回归,也让不少高校负责人心里有了“踏实感”。统计显示,目前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中,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达100%,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率达95%以上。
“根深才能叶茂,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龙头。”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说,大学的价值取向应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最迫切的是让大学的办学理念、职能定位和专业建设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上来。
深化改革,打造“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招生热季,专业志愿的录取情况牵动了不少考生的心。今年秋季即将走入南京大学的绝大部分2017级本科新生,进校时将不再按“学院”划分,取而代之的是11个招生专业大类和4个专业。“这是源于‘三三制’人才培养改革第二阶段的新需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教授表示,按“大类招生”不仅仅是招生考试的一种改变,更是对接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让学生在培养中获得更多自主选择权。
近年来,江苏高校持续探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机制上为双创教育创造条件。如淮海工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游学制”,苏州大学成立敬文书院、组建“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等。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我们主要考虑解决创新创业型人才、多样性人才培养的问题。”王成斌坦言,现在不少人说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均值高”,但“方差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正逐步将“大一统”的模式化教学,改革为针对不同人给予不同教育,重点是加强“双创”教育。
6月21日,国家公布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大、复旦等15所高校入选。加上去年首批入选的南京大学,目前在宁的双创示范基地高校已有3所。
针对双创型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江苏专门出台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高校要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同时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创新创业者可保留学籍休学。
“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吸纳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葛道凯说,加强“双创”教育,旨在推动高校、地方与行业互动发展,让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担当起创新创业先锋的重要角色。
通过组建校地、校企教学联盟,共建教学实验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双创”载体,江苏正不断推进高校同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链与行业产业链的对接。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2013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签署共建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协议,成为国内首个三部委共建的二级学院。该校教务处处长梅锦春介绍说,学院根据产业需求,对学生的培养采用“理、工、法、管复合贯通”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已完全跳出了传统的专业圈子。
从2010年起实行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培养质量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及专业和行业吻合度统计公告显示,近3年,江苏高校新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232个,占新增本科专业总数的72%;高职院校现有农科类、工科类、服务业类专业点比重(2∶52∶45)与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6∶51∶43)大体一致。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8亿多元建成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基地。该校副院长朱善元介绍,目前学校可以同时满足2000余名学生开展实验实训与创新创业,覆盖全院42个专业。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