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谈武大人才政策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8-01-10 14:01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青年人才谈武大人才政策”,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一件细小的事情,只要有真心,就会得人心。武汉大学“人才强校2.0”绝不是纸上谈兵,精兵强将不仅要“引得进、留得住”,更要“流得动、用得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记者与部分青年人才进行了交谈,聆听他们的真实感言。
精准服务有“暖心人”
主持人:我们常谈“服务为本”,武汉大学提供的哪些服务让您觉得特别贴心?
吴丹(“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好的政策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服务。我与武汉大学没有“学缘”关系,但却是学校一系列人才政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从2010年的“351人才计划”,到2011年的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再到对“四青”人才给予了破格晋升教授、聘为“珞珈特聘教授”、增加博士招生指标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有了这些贴心的政策,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罗孟成(“青年****”入选者,基础医学院教授):回国后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我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学校不仅为我组建团队创造了条件,更切实帮我解决了“民生问题”,校内周转房、优惠政策购房、配偶工作逐一落实,我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可以自由选择校内的任何一所附属学校,每一个小细节学校都帮我们考虑在先、马上解决,我家的每一个成员现在都是“武大人”,我们为这个名字而感到骄傲。
钟波(“青年****”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医学研究院教授):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在申请“青年****”之前,副校长舒红兵院士为我一遍一遍地修改申报书,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专家对我的PPT进行修改,甚至一页页地教我如何控制语速、如何自信地表达自己,正式答辩的时候人事部和生科院的领导亲自陪同,为我们做好后勤工作。珞珈就是“家”,这种家人般的温暖,刻骨铭心。
资源配置有“优化器”
主持人:优化的资源配置不可或缺,武汉大学在这一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便利的条件?
徐楠(“青年****”入选者,高等研究院教授):我从事的是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的工作是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 研究新型量子材料中电子的运动规律,理解材料新奇物性的物理机制。建设一套先进的ARPES设备是我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多数部件需要进口、配套经费的缺口、实验室面积不足成为我的大难题。正是由于学校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我的难题迎刃而解,科研工作顺利进行。这套设备也是湖北省甚至整个华中地区仅有的一套。
吴志军(“青年****”入选者,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来校后我能够依托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使用与世界水平接轨的高端科学实验仪器设备,保证了工作的精确性、前沿性和实时性。同时,学校支持并鼓励引进人员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给予一定的博士后培养指标,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些好的资源配置,每一项都为我们的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张晨栋(“青年****”入选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我2017年3月回到武汉大学从事超高真空极低温扫描隧道电镜研究工作,由于采购单一来源进口设备,手续非常烦琐,政策要求也很多,对于一个没有国内工作经验的新人来说非常困难。但学校各部门把这些当成是自己的事情,通力配合我的要求,很短时间内我就顺利地完成了设备采购。这些支持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各方面雷厉风行的作风以及真诚的帮助。
方德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以多样化的人才政策集聚人才,以高效的资源配置助力人才。“珞珈青年学者”计划为我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珞珈特聘教授”计划支撑我建立了研究团队,尖端的学术论坛使我第一时间洞悉学术前沿,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为我的科研创新提供支撑。可以说,学校不仅有爱才的诚意,更有聚才的良方,诸多资源和渠道的融合,让我受益良多。
学术氛围有“催化剂”
主持人: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您觉得武汉大学整体的氛围给您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哪些机遇?
钱忠东(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学校定期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便利,不同学科的碰撞触发新的灵感。我的团队正在开展仿生水力机械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水力学、机械、材料、生物等多个学科,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国家优青团队为我们提供了生物方面的帮助,共同开展科研工作。有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和日益便利的交流平台,我们对更多的创新成果很有信心。
王连荣(“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药学院教授):学校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在宽松的发展环境里,不需要追逐研究热点,可以按照自己的科研兴趣专心研究,没有用苛刻的指标要求产出和奖项,允许“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没有了急于求成的浮躁,不用恪守条条框框,能够切实安下心来想做事、做成事,这份信任令人感动。
李佃来(青年长江学者,哲学学院教授):好的学术氛围贵在传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正是如此,不断发扬李达老校长开创的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传统。我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立足中国实践,用学术理论来思考中国重大现实政治哲学问题。我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这一学术传统的滋养。
人才的活力需要解放和增强,人才的价值需要尊重和实现,人才的效益需要激发和提升。百廿珞珈风华正茂,武汉大学正在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血“活起来”“热起来”,让“武大梦”与“人才梦”紧密结合,携手同行,实现共赢。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