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漂”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成都凭什么吸引人才?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admin | 时间:2018-06-04 10:03
【简介】博士后招聘网整理分享““蓉漂”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成都凭什么吸引人才?”,浏览查询更多博士后招聘计划请访问博士后招聘网。
2017年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全国打响。
西安、武汉、杭州、郑州、沈阳等二十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出台人才新政。仅刚过去的4月份,就有合肥、沈阳和长沙等城市连续“出招”:放宽落户限制,租房购房打折,1亿、5亿、10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
“争夺人才的实质是在争夺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资源。”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创新型大国,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人才争夺战”有其突出的积极意义,说明各地都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先聚集了什么人,才有什么产业。”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在采访中表示,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人才,创新创业需要人才,至此,人才的价值被各大城市推到了突出位置。
眼花缭乱的人才新政背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打算。
2009年至2014年的5年中,西安人口增长仅19万。对于这座人口只有800多万的城市来说,实施“史上最宽松”户籍新政,提升城市人口规模,是发挥区域辐射作用的基础。
作为中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长期“为他人做嫁衣”。大学生毕业后纷纷奔往北上广。2015、2016年武汉市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因此,“毕业生租房购房打八折”,“五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武汉创新创业”,其决心可鉴。
对于长期保持人口净流出的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来说,中专以上学历人员“零门槛”落户、大中专学生来沈阳求职免费入住人才驿站10天,一系列低门槛的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自身发展的困境。
成都对于人才的关注并非着眼于争夺,更多地考虑到了城市的生命力。
为此,着眼城市长远发展,着眼城市产业能级提升,着眼成都人口结构优化,2017年7月,成都出台被称为“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人才新政12条”)。
据了解,“人才新政12条”发布以来,截至今年5月15日,累计落户人数已超过18.7万人。其中,3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人才落户总数的八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9.8%,人才“质”“量”均有所提升。“无论从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上,都会给成都现有的人才结构带来优化和改善。”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成都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
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注意到,“在这一次的党代会报告中,有关人才的内容占了一页多,我们切身感受到市委对人才工作从高度重视到极端重视,从事人才工作的同事都感到振奋。”
成都定力的背后
面对当下这场喧嚣的“人才争夺战”,成都选择保持冷静。
“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要和城市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不能太盲目。我们要保持定力,把现有的政策精准地落实好。”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王辉耀则在采访中提到,作为四川省内第一人口流入大市,成都的基础性、服务性人才已经不缺,只需要把这些人留下来就可以。但在吸引创新创业技术团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成都还有一定差距。
为此,“人才新政12条”首条即明确5年内引进和培育10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等。
瞄准高端的同时,成都还试图吸引大量年轻、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
首先是打破落户限制。“人才新政12条”提出,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在成都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同时,去成都应聘的外地毕业生可在青年人才驿站免费入住7天。成都市还计划5年内建设29万套人才公寓,人才租住满5年,按其贡献可以不高于入住时价格购买。
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18年一季度通过“人才新政”落户成都的青年人才超过5万人,并保持每天800余人的增量。
为精准定位人才供求,成都启动海内外引才“黄金眼”战略,率先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全球人才搜索系统”。在今年成都首个“蓉漂人才日”上,《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18)》发布,结合人才层次和产业实际需求,列出609类岗位清单和具体要求,给“城市引人”和“人择城市”提供指导。
引才和用才要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成都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改革深度嵌入产业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场景。成都提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育集聚,与优势企业协作创办专业性大学,推动在蓉高校为优秀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性学科,努力提高人才匹配度。
成都市人才办对2017年新落户的人才进行分析后发现,70%已经就业,还剩30%未就业。为此,一方面开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帮助未就业人群找到合适岗位;另一方面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民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让人才在成都就业、扎根。
大力招才引智的同时,成都也在思考如何避免人口过度涌入一个区域,造成大城市病。按照最新城市规划,2035年成都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而当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600万人。
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人往机会多、经济发展活跃的地方聚集是市场配置下的正常行为。成都通过对体制内岗位的引导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省内人才均衡配置。
不一样的人才法则
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2017年,在海归创业城市选择中,成都位列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
当各大城市围绕国内人才进行争夺时,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成都已经将触角主动伸到国外,对接欧美当地资源,采用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海外人才来成都创新创业。
对比上海、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成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在于要做得更开放。“比如提出柔性引进,不对海外人才的工作时间、地域设限,只要其科研成果在成都转化,就给予相应政策扶持。”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考虑到海外人才可能对成都不那么熟悉,“我们还在圣地亚哥等地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样的好处是减少海外人才的顾虑,可以在熟悉的环境开展创新研发,同时能享受成都的人才政策。”
2017年以来,成都从全球引进外国人才2262人,累计引进海归达1.6万余人。离岸基地已柔性引进罗伯特·胡贝尔等6名诺贝尔奖得主进驻创业,推进4名院士转化科技成果,累计对接离岸项目30个,给予近1.4亿元扶持。
引入人才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人才事业有所成”。
王辉耀在全国调研中发现,不少海归创业者反馈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业基地和平台对其创业发展的帮助尚不明显。他们更希望政府提供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
“市场开拓难”“融资难”也是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才资源开发处处长王磊在对园区企业调研中听到不少创新创业人才的反馈。
海归博士王暾回成都创业,研究地震预警技术。“公司起步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25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资金扶持更是给公司雪中送炭。”王暾说,公司最窘迫时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账户上只剩下1.4元,是高新区成功帮助公司申请到科技部的专项资金,保证了公司接下来的发展。如今,王暾公司的地震预警技术已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
为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务,使引进的人才生活好、事业好,成都高新区提出构建人才发展的三个生态圈,即围绕人才成长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围绕人才引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圈、围绕人才个人家庭的生活保障生态圈。
在高新区的创业咖啡馆,青年人才只需要贴个需求的小纸片,就有可能找到创业伙伴,这就是生态圈的效应。“我需要的软件人才,这里非常多;另外,我在园区就找到了客户,为一家快递公司开发了包裹信息识别软件。”相信在这里能成事儿,也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的杨路选择在成都创立科技公司的原因。
成都有全国首个由组织部门主管、促进人才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交流合作、事业发展平台。
“人才工作的方向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很多工作要交给市场、交给社会组织去做,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可以将市场的动力机制和社会组织的灵活属性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成都还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通过吸引聚集一批知名中介机构和企业,为人才提供培训、招聘、测评等全链条服务。目前累计引进上海外服、锐仕方达等64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产值达30多亿元。
2017年9月,成都出台“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10项措施,通过资金补贴鼓励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等级,鼓励校企校地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设置免费培训课程,向市民提供免费培训等方式培育急需人才。
长期以来,成都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不断创新,因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深知,人才工作其实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这样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
扎根成都
超过两万人进入招聘会现场,投递简历达到14249份。2017年的首场“蓉漂”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场面火爆。
古语有云,“少不入川”,讲的是怕年轻人易被蜀地的安逸生活所吸引,因而希望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蜀地;而现如今,“少不入川”这一说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海归、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涌入成都,蜀地已早非只是“安逸舒适”,更是“创新创业”和年轻人寻找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其实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人才辈出的移民城市。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的辉煌历史离不开千百年来一代代“蓉漂”的功劳,李冰父子、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上的著名“蓉漂”,都曾感受过这座城市不拘一格聚人才的包容气息。
如今,“蓉漂”一词也进入大众视野,实实在在地形成一种时代新风尚——成都,正成为众多青年人才首选的热点城市。
小时候就随父母从北京来到成都的成都市人社局海外人才工作处处长杨珺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因为工作,她的微信上添加了不少外籍人士,刷朋友圈会看到定居成都的外国人发家里小孩戴着红领巾说一口顺溜成都话的小视频,总是让她忍俊不禁。
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组织部干部与人才处处长李宁坤祖籍杭州,随父母来到成都多年。聊到成都的茶馆文化他滔滔不绝,“不仅是休闲,成都的茶馆还承担着当地人交流商务信息的功能。”他笑称,好像鸭子游泳,表面看着一动不动,但脚在水下刨得很快,“快工作、慢生活”,这正是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写照。
作为一名“蓉漂”,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定居成都已有四十多年,深刻感受到这所城市的包容性。在他看来,成都平原发达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富饶的物质基础,“历史上的成都人便是三个人吃五碗饭,多一个人吃饭也没关系,因而对于外地人口的接受度、包容度很高。”
很多人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生活在成都的老外体会也是一样,来自美国的建筑师劳伦斯就表示:“只要我有工作,我打算一直待在成都。”
“定居的外国人的比重衡量着一座城市的国际化和宜居性。”杨珺说。2017年,成都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3万名外籍人士在成都常住和工作。
戴宾认为,这轮“人才争夺战”或将改变中国经济地理版图。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人才“漂”在广州深圳;近一二十年,人才又转移“漂”在北京上海;未来的一二十年,海内外人才或将“漂”在如成都等新一线城市。
成都地铁的“蓉漂·人才”主题专列呼啸而过。“享受国宝大熊猫的待遇,只因你有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一杯敬南方,一杯敬北方,北方有故乡,南方有梦想。”……地铁车身上的走心留言,也是这座城市对于天下人才的热切呼声:“明天,我们成都见。”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