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诚招博士后
信息来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03-20 09:49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诚招博士后
一、实验室简介
“省市共建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由广东医附院刘华锋教授牵头申报,并于2022年初顺利获批成立,刘华锋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历史上第二个获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广东医科大学历史上第四个获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也是湛江市2022年度唯一获批成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刘华锋教授的带领下,历经多年筹备,优化整合本院自噬研究人才和技术资源,在研究方向设计上采用以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炎症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经”,以细胞自噬为“纬”的创新模式,实现五个不同研究团队和三间市级重点实验室的有机整合。该重点实验室作为一间依托大型医院临床学科的重点实验室,深入贯彻“科学问题源于临床,基础研究服务临床”的宗旨,采用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双反哺”的模式,一方面深入探索临床工作全面支撑重点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重点实验室的人才以及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临床实践能力提升。
目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名,其中专职科研人员41名,技术管理人员7名。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15名,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9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目前实验室拥有自噬研究平台,临床生物样本库、基因编辑技术平台、药物筛选技术平台等6大技术平台,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细胞自噬与肾脏疾病;②细胞自噬与心血管疾病;③细胞自噬与内耳疾病;④细胞自噬与免疫炎症性疾病;⑤细胞自噬与肿瘤耐药。实验室从2022年设立以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utophagy、 Theranostics及Small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得省级科技奖5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各级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二、导师介绍
01刘华锋,医学博士,内科学教授,肾脏病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培养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党委副书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肾内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省市共建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国病理生理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北部湾地区肾脏病联盟共同主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SCI论文80多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中3篇发表于Autophagy(中科院分区一区),参与第4版Autophagy研究指南的制定,2025年全国肾脏病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第24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02刘征兆,博士,副研究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2014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1)线粒体自噬与衰老(线粒体自噬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基于PROTAC技术靶向线粒体自噬的药物开发;(3)遗传性肾病。在国际权威杂志《Cancer Cell》《eLife》《Autophagy》等发表SCI 论文 4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Autophagy杂志审稿专家,华大基因遗传咨询师。E-mail: liuzhengzhao@ gdmu.edu.cn
03杨陈,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01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肾脏病学专家蓝辉耀教授。同年回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研究所继续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期间获得广东医科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目前已招生7人。2021年5月至今任广东医科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副所长,省市共建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肾脏病学研究10多年,致力于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防治策略的基础研究。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湛江市竞争性项目1项,广东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科研基金4项,均已顺利结题,累计获得资助超100万元(含配套经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Autopha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先后获得2012年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五)和201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五)。2013年在香港举办的WCN年会获得IS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研究方向: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防治策略的基础研究。
04田春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眼耳医院博士后研究员。前韩国Ajou University Asistant Professor。美国耳鼻喉研究协会(ARO)会员。湛江市高层次人才(A类)。负责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市共建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耳科方向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胞发育,凋亡,自噬机制,及通过该机制对听力功能的保护;遗传性聋的分子定位,病理变化,及基因治疗,毛细胞再生;泛癌靶点的筛选,机制探讨,小分子药物开发及 AI 药物设计和开发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Cell Death &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4 余篇,总影响因子近 70分。
05张晶晶,广东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200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德国马普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MPI-CBG)及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于德国国家分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1年回国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德国莱布尼茨学会-DAAD研究学者奖、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等。近年来以通讯或共通讯作者在PNAS, EMBO J, Autopha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6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发育编程与代谢调控”重点研发课题2项、德国莱布尼茨学会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7项。研究方向:利用斑马鱼及小鼠等多种研究模型探讨血管发育及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机制。
06苏文媚,医学博士(M.D., PhD.),主任医师/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导/硕导,现为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肺部肿瘤专科科主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研厅及其他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曾在Cancer Research, Research, Autophagy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多次参加国际会议的交流,论文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被挑选为口头或壁报形式参会。社会组织任职:广州抗癌协会粤西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肺部肿瘤管理分会副主委、湛江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湛江市医学会肿瘤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湛江市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GACT)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①类器官与肺部肿瘤耐药的机制研究;②微生态与肺部肿瘤耐药的机制研究;③免疫微环境与肺部肿瘤耐药的机制研究。
07李晓宇,发育生物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以训院士。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湛江市B类高层次人才。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肾脏病分会第一届委员,环北部湾地区肾脏病联盟理事、秘书。主要从事自噬异常介导急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和纠正策略研究。主持自噬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累计获得资助超200万元(含配套经费)。发表SCI论文1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著作2部。
08郭丰彪,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湛江市B类高层次人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Reports(IF 3.79)、Medical Research Frontiers期刊编委,广东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自噬与免疫细胞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省自然项目2项,市厅级多项,参与美国NIH R01,国自然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dv Res,Stem Cell Res Th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23.png
安宁,博士研究生,现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任湛江市医学会肾脏病及血液净化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肾内科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介入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肾脏病学临床及科研工作10余年,擅长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疑难危重症的处理。擅长肾穿刺活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内科手术及操作。科研方面致力于肾脏病防治的研究,科研方面主要致力于从自噬-溶酶体通路异常的角度,揭示免疫性肾小球疾病防治策略。对自噬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自噬-溶酶体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平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免疫性肾小球疾病的系列研究。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市厅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3项,累计获得资助约150万元(含配套经费)。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SCI论文4篇),发表中文论文7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0多篇。研究方向:免疫相关肾小球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09陈新田,讲师、主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泛素化修饰介导的代谢异常。研究聚焦消化道早癌、炎-癌转化等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共一作者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Letters,Cell Death & Disease,Frontiers in Immunology,Bioengineered等杂志(中科院一区/二区)发表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66。兼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科管理分会委员等学术任职。
10高菲菲,妇产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1)基于脑类器官模型探索弓形虫感染对胚胎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2)糖脂代谢对神经干细胞多能性的调控机理。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湛江市科学技术局疾病防治一般项目专题1项;广东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1项。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Parasites & Vec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收录期刊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韩国忠南国立大学教材《Protocols in Medical Science》。分别在第57/62届韩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年会、第27/28届韩国基础医学科学家联合会、第76届韩国生命科学协会、韩国遗传学会国际会议、第五/七届忠南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强化研讨会上获得最佳海报奖及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11叶蓁楠,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19年12月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Jena)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PhD),期间受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资助。现工作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研究所、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兼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广东省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湛江市科协入库专家,德国老年医学会会员。现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细胞代谢异常所致溶酶体功能受损在肾脏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溶酶体功能调节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目前主持科研项目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总经费近2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中科院1区2篇,中科院2区2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留学期间受邀在德国老年医学会年会(科隆,2018.09)做口头学术报告(Oral presentation)。联系方式:yezhennan12@mails.ucas.ac.cn
12杨拉维,副研究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五类高层次人才,细胞自噬与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细胞自噬与肾病研究室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1. 肾小管上皮细胞铁代谢的调控与急慢性肾病疾病发生发展;2. 巨噬细胞铁自噬和分泌型自噬与免疫炎症反应;3. 蛋白翻译后修饰与分泌型自噬。
汤济鑫博后合作导师简介(肾脏病学)
13汤济鑫,发育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86年11月生人,祖籍山东郓城。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师从国家杰青毛炳宇研究员,以非洲爪蛙为模型研究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调控机制,以第二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论著一篇。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刘以训研究员,以小鼠为模型研究配子的发生机制,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Cell Death and Disease、Cell Cycle等杂志发表论著6篇。2018年入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自噬、衰老及肾脏疾病相关研究,围绕TEC衰老机制、自噬和慢性肾脏病,以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著3篇(中科院2区2篇,中科院1区1篇),综述及其它10余篇,主持广东省青年提升项目1项(30万,在研),广东省面上项目1项(10万,在研),广东省青年项目1项(10万,已结题)。现为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Guest Editor。发表SCI收录论文共计39篇,H指数(h-index)为18,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共21篇。
三、岗位及要求
1.招聘岗位:博士后
2.招聘人数:10-20名
3.工作地点:广东湛江
(1)政治方向正确,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国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2)具有博士学位(一般在取得博士学位3年内,含应届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身心健康。
(3)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方向。
(4)具有较强的英文读写和表达能力,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即将发表)。
4.薪资待遇:
(1)薪酬:年薪为40万-80万元(人民币,税前)。
(2)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得授权专利、科技成果奖等,享受与本院在职人员同等的科技奖励待遇和科研经费配套政策。
(3)博士后在站期间,提供博士后公寓一间。
(4)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博士后在站的临床能力培养需求,可协助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5)顺利出站的博士后,可优先入职医院。
5.联系方式:
(1)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57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联系人:闫老师、胡老师
(3)联系电话:0759-2387677
(4)联系邮箱:fykybyjs@163.com(邮件主题标明为“应聘岗位+姓名+博士后招聘网”)
请将个人最新简历发至邮箱,简历包括近期照片、联系电话、教育及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发表文章情况、推荐人信息等。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lWHcPiOOQl9HZTWfIC5XCw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